
法帖名。 元 翰林学士 程鉅夫 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 袁桷 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 赵孟頫 为之书写。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 元 赵孟頫 《<七观>跋》:“《七观》者,翰林待制 袁公 桷 之所作也。何为而作也?翰林承旨 程公 请老而归, 袁公 作此以送之也……僕虽衰老目昏,不觉援笔为书一通。若 袁公 不以笔札之陋,刻诸坚石,庶几词翰相须之义,传之天下,后世以为美谈云尔。”参阅《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九。
“七观帖”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章草作品,内容取自《尚书》中“七观”之说,即通过观察治理国家的七个方面(如礼制、民生等)以明德政。该帖以章草书体写成,笔法古朴刚健,结体疏密有致,体现了赵孟頫“复古求新”的书法理念,被视为研究元代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
从文献学角度,“七观”本义源于先秦政治思想,《尚书大传》记载:“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诚,《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这七部分合称“七观”。赵孟頫将其提炼为艺术创作主题,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暗含对元朝政治生态的隐喻性表达。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七观帖》拓本,卷末有元代文人袁桷、邓文原等人题跋,这些题识佐证了该作品在元明时期的传播影响。清代《石渠宝笈》将其列为“上等寒字号”,进一步确立了其艺术史地位。
“七观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历史背景
元代翰林学士程鉅夫(程巨夫)致仕南归时,翰林侍讲学士袁桷撰写《七观》一文以送别,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为之书写。这一作品因书法精妙,被后世视为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称为“七观帖”。
艺术价值
赵孟頫在《七观跋》中提到,此文旨在赞颂程鉅夫的功绩与品德,并称其书写目的是为了“词翰相须之义”,即文学与书法相辅相成,传为美谈。
部分词典提到,“七观帖”可引申为成语,表示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其中“七”象征多种观点,“观帖”指记录不同态度的文字。但此用法多见于现代语境,可能与原意存在混淆。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或书法图例,可参考《佩文斋书画谱》等古籍。
挨个安全电压败类百蔬北苑妆跸止剥床布天盖地楚岫丹楼灯爆雕谢发售冯闳風通道會分数伏龟脯酱符契怪样桂枝郎海味寒寺和陆鸿溶后夫黄标徽绋矫黠稽胡计较抉眼嵁絶口大郎当怜眷料儿列宁室绺子路德毛毛虫牛录浅伪乾文车圻界契密嶔崖渠弭镕化上界社会制度审语尸臣四殆竦然投畀豺虎妄念鹀属县旌闲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