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帖名。 元 翰林学士 程鉅夫 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 袁桷 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 赵孟頫 为之书写。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 元 赵孟頫 《<七观>跋》:“《七观》者,翰林待制 袁公 桷 之所作也。何为而作也?翰林承旨 程公 请老而归, 袁公 作此以送之也……僕虽衰老目昏,不觉援笔为书一通。若 袁公 不以笔札之陋,刻诸坚石,庶几词翰相须之义,传之天下,后世以为美谈云尔。”参阅《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九。
“七观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历史背景
元代翰林学士程鉅夫(程巨夫)致仕南归时,翰林侍讲学士袁桷撰写《七观》一文以送别,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为之书写。这一作品因书法精妙,被后世视为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称为“七观帖”。
艺术价值
赵孟頫在《七观跋》中提到,此文旨在赞颂程鉅夫的功绩与品德,并称其书写目的是为了“词翰相须之义”,即文学与书法相辅相成,传为美谈。
部分词典提到,“七观帖”可引申为成语,表示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其中“七”象征多种观点,“观帖”指记录不同态度的文字。但此用法多见于现代语境,可能与原意存在混淆。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或书法图例,可参考《佩文斋书画谱》等古籍。
《七观帖》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帖是指传统的纸质或绸缎质地的书法作品。七观帖则是指书法作品中运用七种不同的观点或理念来表达艺术家对事物的看法,体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七观帖的拆分部首是丶,笔画为四画。
七观帖最早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历史中,七是一个重要的数字,象征着充分和完美。观则代表着观察、感悟和领悟事物的意义。七观帖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表达艺术家对事物的深刻感受和理解。
繁体字中的七觀帖
在古代,七观帖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的观字在古代写法中,右边的官字的上面加一个小旁。
书法家李先生最新的作品是一幅七观帖,通过使用七种不同的观点,他将自己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展现了出来。
观看、观察、观点、观念、观赏
七入之观、七媚观
无相关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