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锺暮鼓的意思、朝锺暮鼓的详细解释
朝锺暮鼓的解释
佛寺晨撞锺,暮击鼓以报时。同“朝钟暮鼓”。
词语分解
- 朝的解释 朝 ā 早晨:朝阳。朝晖。朝暮。朝霞。朝气。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复无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对着:朝向。朝前。朝阳。坐北朝南。 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
- 暮鼓的解释 鼓楼晚间报时的鼓声。 唐 王贞白 《长安道》诗:“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 宋 欧阳修 《和丁宝臣游甘泉寺》:“城头暮鼓休催客,更值横江弄月归。”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六章:“鼓楼上传来暮鼓
专业解析
朝锺暮鼓(也常写作“朝钟暮鼓”),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源自古代寺庙的报时制度,后多用于比喻警醒或时光流逝。以下是详细解释:
-
本义:
- 指佛教寺庙中早晨敲钟、傍晚击鼓的报时制度。这是寺院日常作息的信号,用以召集僧众进行诵经、礼拜等佛事活动。
- “朝”指早晨,“暮”指傍晚;“锺”同“钟”,指金属制成的响器;“鼓”指打击乐器。
-
引申义与比喻义:
- 警醒人心: 钟鼓之声洪亮,能使人警觉醒悟。因此,“朝锺暮鼓”常用来比喻令人警觉醒悟的话语或事物,如同晨钟暮鼓一样发人深省。
- 时光流逝: 晨钟暮鼓的规律性响起,也象征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流逝。听到钟鼓声,常让人感叹光阴易逝。
- 寺院生活象征: 直接代指寺庙的日常生活或清修环境,强调其规律性和远离尘嚣的特性。
-
用法与例句:
- 作主语、宾语、定语。
- 例句(比喻警醒):老师的教诲如同朝锺暮鼓,时刻提醒着我不要懈怠。
- 例句(象征时间):身处古寺,听着朝锺暮鼓,不禁感慨时光飞逝。
- 例句(指代寺院):他厌倦了尘世纷扰,向往那朝锺暮鼓的宁静生活。
参考文献依据: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该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其对“朝钟暮鼓”(条目中可能以“朝钟暮鼓”为主)的解释明确包含了寺庙报时制度及比喻警醒的含义。
- 《辞源》(第三版):作为一部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追溯语源的大型辞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对“晨钟暮鼓”或相关表述有收录和解释,其释义同样强调寺庙报时及引申的警醒、岁月流逝之意,为本成语的理解提供了历史语源支持。
(注:由于要求提供真实有效链接,而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源》通常无官方免费在线版本提供完整词条查阅,故此处仅标明权威出版物名称及出版社作为来源依据,符合原则中对权威性和专业性的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朝锺暮鼓”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zhāo zhōng mù gǔ,其含义与“朝钟暮鼓”相同(“锺”与“钟”为异体字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字面意义
指佛寺中早晨敲钟、傍晚击鼓的报时传统,用以规范僧众的作息。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代寺院的时间管理方式。
-
引申意义
成语常被用来比喻警示与自励,强调通过规律性的声音或仪式提醒人们珍惜时间、保持自律。例如唐代诗人李咸用在《山中》写道:“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
文学引用
明代梁辰鱼在《浣纱记·伐越》中化用此典:“百尺高台面太湖,朝钟暮鼓宴姑苏”,借钟鼓之声烘托场景氛围。
补充说明
- 异体字与用法
“朝锺暮鼓”中的“锺”为“钟”的异体字,现代汉语多写作“朝钟暮鼓”。
- 近义表达
类似成语还有“晨钟暮鼓”“暮鼓晨钟”,均以钟鼓之声象征规律与警示。
来源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典》《李咸用诗集》等文献,或查看、3、4、6、10的详细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愣背奶族驳舛不知高低岑牟常可昌明童子宸驾沉灶生蛙春酌出性翠篠褡联搭落当位鼎胡丰博冈坂鲠介沟瞀佹诞规法郭隗宫汉氏红花草见骥一毛兼仆洁晰解学计划生育济济开国大典抗脚勑勒蜡千儿愣闪廉能毛巾被泯泯棼棼内帘莆田市岂独起蹷琼版髯奴僧堂上卷胜否甚么殊隔随侯之珠索郎郎讨究天相晚夏无及乌鸟限封先头犀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