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师的意思、成师的详细解释
成师的解释
大军。《左传·宣公十二年》:“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汉书·礼乐志》:“海内有姦,纷乱东北。詔抚成师,武臣承德。” 唐 白居易 《授吴少阳淮西节度留后制》:“况閫外重寄, 淮 右成师,建有德以统藩方,擢有才以领留府。”
词语分解
- 成的解释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变为:长成。变成。
- 师的解释 师 (師) ī 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刼 )为人师。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 效法:师法古人。 榜样:师范。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
专业解析
"成师"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分别指向不同的领域和用法:
一、 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 本义: "成师"在古代(特别是周代)是一个特定的军事编制单位。
- 规模: 根据《周礼·地官·小司徒》记载,古代军制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据此推算:
- 一师包含 5 旅。
- 一旅包含 5 卒 = 100 人。
- 因此,*一师 = 5 旅 100 人/旅 = 500 人**。
- 另一种常见说法(如《说文解字注》引《周礼》及后世注解)认为一师为二千五百人(5旅*500人/旅)。两种说法在古代文献中均有依据,但“一师二千五百人”更为后世熟知和常用。
- 引申与泛指: "成师"可以指代一支编制完整、达到“师”这一级别的军队。此时,“成”有“成为”、“构成”之意,“师”即指军队编制单位。例如,“兴兵动众,必有成功,而成师以出”中的“成师”即指组织起一支规模相当的军队。
- 权威典籍来源: 此释义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著作《周礼》及其历代注疏。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在解释“师”字时也引用了相关军制。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此有更详细的阐述和考证。
二、 指“成为老师”或“成为导师”
- 结构解析: 这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 成: 动词,意为“成为”、“变成”。
- 师: 名词,意为“老师”、“导师”、“师傅”。
- 含义: 指某人通过努力、学习或实践,达到了可以教导他人、为人师表的水平和资格。例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德才兼备者方能成师。”
- 现代用法: 这个含义在现代汉语中更为常用,尤其在教育、艺术、技艺传承等领域,指一个人具备了传授知识或技能的资格和能力。
- 语言依据: 此释义基于“成”和“师”两个单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和常见组合方式,反映了汉语的构词规律。其用法广泛见于现代教育论述、人物评价及日常语言中。
“成师”一词具有双重含义:
- (古义) 指古代军队中“师”这一级的编制单位(通常认为包含2500名士兵),或泛指一支达到师级规模的完整军队。此义项源于古代军事制度,主要记载于《周礼》等典籍。
- (今义) 指“成为老师”或“成为导师”,强调个体通过修养和积累达到了可以教导他人的资格和境界。这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项。
网络扩展解释
“成师”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拼音为chéng shī,意为“大军”或“整编的军队”。这一用法多见于先秦至唐代的文献中,强调军队的规模或正式性。
2.文献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例句:“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
含义:指军队已整装出发,若因敌方强大而撤退,则缺乏勇气。
-
《汉书·礼乐志》
例句:“诏抚成师,武臣承德。”
语境:描述朝廷通过诏令安抚大军,武将秉承德政。
-
白居易《授吴少阳淮西节度留后制》
例句:“淮右成师,建有德以统藩方。”
用法:指淮西地区驻扎的正式军队。
3.其他可能的含义
提到“成师”是历史人物“曲沃桓叔”的别称,但此说法仅见于低权威性来源,需结合《史记》等正史进一步考证。
4.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成师”已非常用词汇,多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语境。其近义词可参考“大军”“劲旅”,反义词如“散兵”。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左传》《汉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牛白帢澄冽承事承应春和景明春兴挡调当然单恋奠祭蛾黄耳染目濡蜂巢风骨讽经俯伏伏引高篇果霜鹤筹和尚菜鬟鬓疆事借或借迳金蝉进赠斤正禁重积微致着拘卖空印叩勒快手两本位制烈丈夫离流留授棉布鸟巢秦欢晋爱毬路锦三冬生蛮十行本説矮话悚骇竦诮损年索梯田夫天帚调频广播外忧婉佞微缺五形相参蟹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