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抚纳的意思、抚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抚纳的解释

(1).安抚招纳。《三国志·吴志·步骘传》:“ 益州 大姓 雍闓 等杀 蜀 所署太守 正昂 ,与 燮 相闻,求欲内附。 騭 因承制遣使宣恩抚纳。”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彼不背盟,我则抚纳。”《明史·汪广洋传》:“以 广洋 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

(2).抚慰结纳。《晋书·周访传》:“善於抚纳,士众皆为致死。”《周书·梁椿传》:“ 椿 性果毅,善于抚纳,所获赏物,分赐麾下,故每践敌场,咸得其死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抚纳(fǔ n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双音节复合词,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其核心含义包含“安抚”与“接纳”两层相辅相成的动作。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安抚并接纳

    指当权者或上位者对归附者、降服者或流亡者采取怀柔政策,既给予安抚宽慰,又予以收容接纳,使其安定归属。

    :《资治通鉴·唐纪》载:“(李靖)抚纳降附,申明威信。”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6卷第1053页。

  2. 招抚收容

    强调通过政治或军事手段,对离散、敌对势力进行招揽和收编,使其归顺。

    :《后汉书·窦融传》:“抚纳雄杰,怀辑羌虏。”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12页。

二、引申与用法特征

三、权威辞书佐证

  1. 《辞源》(修订本)

    释义:“安抚接纳。”引《晋书·慕容廆载记》:“抚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

    来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96页。

  2. 《中文大辞典》

    强调“绥抚而容纳之”,突出其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所,1968年,第19册第231页。

四、语义辨析

需区别于单字“抚”(抚慰)或“纳”(接收),“抚纳”强调二者结合形成的系统性政治行为,隐含“通过接纳实现长治久安”的策略目的。如《宋史》载范仲淹“抚纳蕃部,严戒边备”,即体现安抚与管控的双重意图。

“抚纳”是古代中国政治实践中重要的治理概念,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以权威辞书为据,方得精准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抚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基础释义

  1. 安抚招纳
    指通过安抚手段接纳归附者或降者,常用于政治、军事场景。例如:

    • 《三国志》记载,益州大族雍闓归附时,官员“遣使宣恩抚纳”。
    • 明代汪广洋奉命“抚纳新附”,稳定民心。
  2. 抚慰结纳
    侧重情感层面的安慰与团结,多用于描述对部众或群体的关怀。例如:

    • 《晋书》提到周访“善抚纳,士众皆为致死”;
    • 《周书》称梁椿“抚纳士卒,分赐赏物以凝聚军心”。

二、使用场景与特点

三、词源与结构

“抚”表安抚,“纳”指接纳,二字组合凸显“以温和方式实现包容”的核心语义。该词多用于正式文体,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饱掠贬罚邠诗驳勘不称参掌车轱辘大颠垫片斗山发踊冲冠干架搞花样公税苟生勾销贯辰古锭刀皡天上帝后重坏木谏书解绑搢笏机士巨贾娵娃可伤孔聃口壅若川灵曲林珍流渐漫决曼泽明台僻左岐道清现琼靡求间七星岩遶弯师婆粳送断送腊苏李体梭发豚犬脱毛枉状玩习香火道人先母线形动物纤赜小尼洗兵洗兵牧马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