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家所收赋税。《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殽” 汉 郑玄 笺:“ 魏 君薄公税,省国用,不取於民。” 唐 刘长卿 《送青苗郑判官归江西》诗:“来问 周 公税,归输 汉 俸钱。”《通典·食货七》:“论曰:自 建中 初,天下编甿百三十万,赖分命黜陟,重为案比,收入公税,增倍而餘,遂令赋有常规,人知定制。”
“公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有一定的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公税(拼音:gōng shuì)指由政府向公民征收的税款,属于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维持国家运转和提供公共服务。古代文献中多指“官家所收赋税”,如《诗经》注释提到“魏君薄公税”(减少官方赋税)。
古代赋税制度
公税在古代主要指国家征收的常规税种,例如《通典·食货七》记载,唐代通过“公税”规范赋税制度,使其成为国家财政的稳定来源。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来问周公税”也侧面反映了公税的历史存在。
词义演变
汉代郑玄在《诗经》笺注中将“公税”与“省国用”关联,强调其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作用。现代则扩展为包括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各类税种。
如需更多历史文献案例,可参考《通典》《诗经》等古籍。
公税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政府对于居民的征收的税收。也称为国税或公共财政收入。公税是维持政府运转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来源。
公税的部首是八,并且它的拆分笔画为9画。
公税的来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通过征收公税,政府能够筹集到资金,用于社会事务的发展。
公税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公稅」。
在古代汉字中,公税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它的古代写法为「公稅」,其中的「稅」是指农作物的税收。
1. 政府根据法律规定征收公税。
2. 公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务、公共、税收、财政、征收
国税、公共财政收入、政府收入
个人收入、私人财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