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口壅若川的意思、口壅若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口壅若川的解释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謔之言无方。”亦省作“ 口川 ”。 宋 朱熹 《次季通韵赠范康侯》:“口川失自防,心兵几回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口壅若川"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核心含义在于警示强行压制言论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字面释义


二、深层含义

比喻用强制手段压制民众的言论或批评,其后果如同堵塞奔流的江河。强行堵塞只会导致洪水积蓄,最终冲破堤坝,造成更严重的灾难。它强调:

  1. 舆论不可强行压制:民众的意见如同流水,具有天然的力量和趋势。
  2. 压制必致反噬:堵塞言论看似平息事态,实则积聚矛盾,最终引发更大动荡。
  3. 治国需重疏导:暗示为政者应开放言路,以疏导(听取意见、改进治理)代替堵塞。

三、典故出处

该成语典出《国语·周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更严重。河川堵塞而溃决,伤害人必然很多;百姓也是如此。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开导百姓让他们畅所欲言。)

此段是西周大臣召公劝谏周厉王不要压制民意的著名谏言,深刻阐述了堵塞言论的灾难性后果。


四、用法与示例


五、现代启示

在当代社会,“口壅若川”的智慧依然适用:


参考来源:释义及典故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及《国语》原典。古籍原文可通过权威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 查阅《国语·周语上》相关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口壅若川”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本义与出处
    该成语出自《国语·周语上》,原文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意为:堵塞民众的言论,比堵塞河流更危险;若强行堵塞(川壅),河水会因无法疏导而决堤,造成灾害,民众的怨言同样如此。

  2. 比喻意义
    成语以“壅川”比喻压制舆论的危害,强调禁言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主张疏导而非压制民意。

  3. 用法与例句

    • 用法: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警示言论管控的风险。
    • 例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中写道:“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
  4. 近义与延伸
    该成语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同源,常被引申为治国或管理中需重视沟通与疏导的哲理。

注意:部分网络资料(如)误将其解释为“说话滔滔不绝”,此说法与古籍原意不符,需以权威文献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辩通兵凶不攻自破才惠草荒赐赈粗纺村庐倒[立]像翻口妃妾肥土服玩甘露寺官腔禾苗花墙蕙质嘉什机床羯羊齎遣渴笔浪子礧砢裂口六国冒寒米老鼠铭骨墨板千棰打锣,一棰定声潜意识潜跃琴童趣严三代执金散旦市食始终如一瘦刮刮鼠腊桃源人天门冬条处蹄角剔秃推案完集顽玩五壏浯屿向天而唾香婴献技献可衔使憸邪小量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