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裹扎。《六韬·武车士》:“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缚束旌旗;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
(2).捆绑。《史记·酷吏列传》:“吏之治以斩杀缚束为务, 阎奉 以恶用矣。”《汉书·张放传》:“白昼入乐府,攻射官寺,缚束长吏子弟。”《后汉书·邓训传》:“ 羌 胡 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輒以刀自刺。 训 闻有困疾者,輒拘持缚束,不与刀刃,使医药疗之。”
(3).约束。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况有官缚束,安能长顾私。” 清 王韬 《平贼议》:“即有一二狷洁自好贤豪自命者,亦止於上下缚束,无可措手。”
“缚束”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裹扎
指用绳索、布条等将物体包裹或固定。例如《六韬·武车士》提到“能缚束旌旗”,描述士兵具备快速捆扎旗帜的能力。
捆绑
表示用绳索等工具限制人或动物的行动自由。如《史记·酷吏列传》记载官吏以“斩杀缚束为务”,强调严酷的管制手段。
约束
指通过规则、职责等限制行为。唐代元稹在诗中感慨“况有官缚束”,表达为官身所累的无奈。
“缚束”既可指物理层面的捆扎(如古籍中的军事或医疗场景),也可表达抽象的行为或精神限制。其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反义词“解放”体现了从束缚中获得自由的对比。
《缚束》是一个名词,意思是用绳子、带子等束缚或限制人的自由。
《缚束》这个词可以拆分为“缚”和“束”两个部首。
部首“缚”是由“纟”(纤维)和“尸”(尸体)组成,表示与绳子、带子等有关。
部首“束”是由“木”(木材)和“日”(太阳)组成,表示捆绑。
《缚束》共有11个笔画。
《缚束》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居》一书中,具体的来源和起源已无法考究。
《缚束》的繁体字为「縛束」。
古代汉字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但《缚束》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那个罪犯被紧紧地缚束住,不敢有丝毫反抗。
2. 这件事情让我感到束缚,无法自由地做出决定。
1. 缚匪:指被缚绑的歹徒。
2. 束缚:指束缚、限制人的行动。
1. 束缚:含义相同,表示限制人的自由。
2. 约束:表示通过规定、约定等方式限制人的行为。
自由:与缚束相对,表示没有限制、束缚。
哎哟背畔贬放比疏袹复常语潮满储副辞面磁头怠弃得玑地理数据库低音儿女夫妻犯的上反顾幅尺扶辅富骨改易革政鳏夫海东花旦猾竖隳颠豁然大悟尽法攫腾扩军累罚累卵之危连街倒巷陵诮嫠忧罗弋媚曼珉简扭转乾坤盘拨擗拨迫脇强近青葱七市融汇如丘而止删裁姗笑社仓设作收簿提刀頽寝兔奚吴激憸薄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