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质的意思、稽质的详细解释
稽质的解释
查证。 明 宋濂 《诸子辩》:“第以家当屡徙之,餘书无片牘可以稽质。”
词语分解
- 稽的解释 稽 ī 停留:稽留。稽滞。 考核:稽核。稽查。稽考。无稽之谈。 计较:反唇相稽。 至。 姓。 稽 ǐ 〔稽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 质的解释 质 (質) ì 本体,本性:物质。流质(流动的不是固体的东西)。实质。质言(实言)。沙质。本质。质点。品质。性质。素质。资质。 朴素,单纯:质朴。质直。 问明,辨别,责问:质疑。质问。质询。对质。 抵
专业解析
“稽质”的汉语词典释义
“稽质”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查考、核验、对证事实或依据。它强调通过对照、审核来确认事物的真实性或可靠性。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组合:
- 稽 (jī): 本义为停留、延迟,引申为考核、查考、计较、争论。《说文解字》释为“留止也”,段玉裁注:“凡稽留、稽考字皆当作此。”(《说文解字注》)在“稽质”中,取其“查考、核验”之义。
- 质 (zhì): 本义为抵押、人质,引申为对质、质询、询问、验证,也指事物的本质或作为依据的事物。《说文解字》释为“以物相赘”,后引申出“对证”之意。(《说文解字注》)在“稽质”中,取其“对证、质询、依据”之义。
- 组合义: “稽”与“质”结合,构成一个动宾结构或并列结构的复合词,意为通过查考来进行对证、验证,或指查考的依据本身。其核心在于通过核对、验证以确认事实。
-
详细释义:
- 查考对证: 指对事物、言论、记载等进行仔细的考察、核对,以辨别真伪或寻求确证。常用于学术研究、司法审讯、历史考证等需要严谨求证的语境。例如:“凡有疑义,必多方稽质,以求确解。”(但凡有疑问,必定从多方面查考对证,以求得确切的解释。)
- 核验依据: 指作为查考、验证所依据的事物、文献或标准。例如:“古籍版本为校勘之重要稽质。”(古代书籍的不同版本是进行校勘工作的重要核验依据。)
- 对质辩论: 在特定语境下(尤其是古代司法或论辩场合),可指双方或多方当面对证、辩论以澄清事实。例如:“两造各执一词,须当庭稽质。”(诉讼双方各持己见,需要在法庭上当面对质辩论。)
-
古籍例证与用法:
- 虽然“稽质”作为固定复合词在古代典籍中不如单字“稽”或“质”常见,但其含义可从相关用法中体现。例如《尚书·周官》有“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其中“诘”即含有查问、质询之意,与“稽质”的部分含义相通。(《尚书正义》)《礼记·曲礼上》有“疑事毋质”,郑玄注:“质,成也。”意指对不确定的事情不要妄下结论,隐含了需要“稽”(查考)才能“质”(确认)的意思。(《礼记正义》)
-
相关词汇辨析:
- 稽考: 侧重于考查、研究,范围较广。
- 质证: 侧重于在法庭或正式场合提出证据进行对质、质问。
- 考据: 侧重于根据资料进行考核证实,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
- 稽质: 更强调“查考”与“对证/依据”的结合,既指查考的行为过程,也指查考所依赖的依据,或指通过查考来对证的行为本身。
“稽质”是一个具有考证、核实意味的古汉语词汇,意指通过仔细的查考来对证事实或依据,或指查考所依据的事物本身。它体现了古人对于求真求实、重视证据的严谨态度,多用于学术、司法、历史等需要确证的领域。其构成清晰地反映了“稽”(查考)与“质”(对证/依据)两个核心语义的结合。
网络扩展解释
“稽质”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拼音与词义
- 拼音:jī zhì
- 基本释义:查证、核实。其中“稽”指考核、查核,“质”指对质、验证,合起来表示通过考核来验证事物的真实性。
二、出处与用例
该词见于明代学者宋濂的《诸子辩》:“第以家当屡徙之,餘书无片牘可以稽质。”此处指因多次搬家,缺乏文献资料可供查证。
三、使用提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学术讨论中。若需表达“查证”之意,更常用的词汇包括“考证”“核实”等。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避免生搬硬套到现代文本中。
别人正在浏览...
百夫雄半托宝香备説便好比肩随踵不死草不知甘苦超短裙笞斗刺杀旦返观内照分管风匣干贝高进割刀供案管勾汉麻含冤呵沮后窍湖北省恢漫绛帻角列假授凯旋而归考考科斧苦车酷苛岚翠醪糟良玉脸红利喙另楚寒巫鳞卒躶形迈迈明齍漂卤剖幽析微奇靡歧涂求竈头不如告竈尾絇履揉濯塞人善声社饭讨债块佻皮踢打[术]贴黑金廷诘翫悦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