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降低身份;委屈自身。《史记·乐毅列传》:“ 燕国 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 郭隗 以招贤者。” 宋 秦观 《王俭论》:“ 宋 初受命, 陶潜 自以祖 侃晋 世宰辅,耻復屈身,投劾而归,躬耕於 潯阳 之野。”《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玄德 曰:‘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2).弯腰(行礼)。《金6*瓶6*梅词话》第三回:“这 ********* 连忙向前,屈身道唱诺。”《前汉演义》第二六回:“﹝ 英布 ﹞只得向前通名,屈身行礼。”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屈身汉语 快速查询。
"屈身"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其核心语义均围绕"弯曲"展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该词可作以下解析:
一、身体形态的物理弯曲 指人体通过脊椎、关节等部位的调整形成弓形姿态。这种姿态常见于古代礼仪规范,如《礼记·曲礼》载"侍坐于君子,屈身而听",体现对尊长的礼敬。在现代语境中,该用法多保留在武术训练(如太极拳的屈身动作)和特定劳动姿势的描述中,例如矿工在低矮巷道中的作业姿势。
二、社会身份的主观降格 引申为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有意识地降低身份地位,常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创作。此义项包含两种情感倾向:①主动的权宜之计,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屈身忍辱,以委质于吴"的韬晦策略;②被动的生存选择,如杜甫《述怀》诗"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屈身赴国难,零落成泥垢"所述的身不由己状态。
语言学溯源显示,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虽未直用"屈身"二字,但已蕴含身份降格的核心语义。现代语义演变中,第二义项的使用频率已超过物理形态的本义。
主要参考资料:
“屈身”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降低身份或委屈自身
指为了某种目的主动放低姿态、牺牲个人尊严或地位。例如《史记·乐毅列传》记载燕昭王“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即通过降低身份招揽人才。现代用法如“屈身应聘基层岗位”, 表示委屈自身接受较低职位。
弯腰行礼的动作
指身体前倾以示恭敬,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例如《金瓶梅》第三回描述“西门庆屈身道唱诺”, 展现行礼姿态;《前汉演义》中英布“屈身行礼”也属此类用法。
补充说明:
百战不殆贬颜碧池哺露晨餐吃口出价除日篡伪叨飻登录饭场房栊反抗期蕃祉分茅赐土服裹黼帟观日玉馆子过所画道荒笃速环形画塑江程阶祸静嘿鹫岳拘泥开心符开行考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镂脂翦楮蛮云瘴雨耄倦骂说没计奈何米哈内志剖辞恰好羣竖认清笙篁识远熟悉四域讨定陶煦通合痛脚外班畏垒韦驮无支祁下酒写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