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定殄灭。 南朝 陈 徐陵 《移齐文》:“获去月二十日移,承 羯 寇平殄,同怀庆悦,眷言邻睦,深副情佇。”《隋书·音乐志中》:“ 汉 《上邪》改名《平瀚海》,言 蠕蠕 尽部落入寇 武州 之塞,而 文宣 命将出征,平殄北荒,灭其国也。”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贼困于奔命,势穷力殫,纵今年未终平殄,来岁必得所欲。”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 李如松 以平殄在邇,不欲他兵分其功。”
“平殄”是由“平”与“殄”组合而成的复合动词,属于古代汉语书面用语。“平”指平定、平息,《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语平舒也”,引申为消除动乱;《汉语大词典》记载“殄”意为“灭绝、消灭”,《尚书·毕命》有“殄歼乃仇”的用例。二字连用表示“彻底剿灭、完全平息”,强调对叛乱或灾害的强力终结。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军事行动或自然灾害的治理成果。例如《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记载“今赤眉暴殄三辅,朕以将军强毅可托,故将平殄之责委焉”,此处“平殄”指对赤眉起义的武力镇压。宋代诏书《赐夏国主诏》亦有“方务绥怀,岂欲深究,遂令平殄,良用怃然”的表述,展现中央政权对地方势力的威慑性表述。
近义词汇包括“剿灭”“荡平”“扫除”等,但“平殄”更强调行动结果具有彻底性,如《古代汉语词典》对比指出其隐含“根除后患”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文体创作。
“平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使用场景
与“殄平”的异同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宋史》或明代军事类史料。
慠佷暴厉碧碧卜卜别鹤操禀命並育蔡屣延才瞅粘淳白储歭翠毛大出手达马登山碟仙东荒镀锡铁干匿孤臣海洋监视卫星姮娥横构画龙刻鹄回乡偶书家花浆饭笺藤矫诞脚力叫嚣积雾纩衣老化两礼淩兢禄田马师秘重墓庐棚屋篇页飘洒千乘之国侵愁孺子欢伤残勝境神谷誓山盟海霜剑私封夙构随奉俗计田陂瓮罂兀自瑕摘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