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冻挨饿。《孟子·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史记·货殖列传》:“ 江 淮 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今先生入无儋石之储,出无束脩之调,徒含章如龙凤,被文如虎豹,吐之如波涛,陈之如锦绣,而冻饿於环堵,何计疏之可弔!” 清 管同 《与某君书》:“今之奔走干謁,营情货财者輒曰:‘吾不好利,如冻饿何!’” 管桦 《<小英雄雨来>的命运》:“在那寒风呼啸大雪飞扬的腊月天,常常有因为冻饿而死在村头上的行路人。”
冻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二字组合后,冻饿强调寒冷与饥饿的双重生存威胁,构成递进式复合词。
根据《汉语大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定义:
冻饿(dòng è)
动词,指因缺衣少食而遭受寒冷与饥饿的双重折磨。常用来形容极端贫困的生存状态,如:
- 《孟子·梁惠王上》:“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描述民生疾苦)
- 《汉书·食货志》:“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此皆冻饿之所致也。” (揭示社会根源)
在传统文化中,“冻饿”不仅是生理困境,更是道德评判的符号:
如白居易《新制布裘》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反衬冻饿者的苦难,表达社会公平理想。
《礼记·礼运》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列为大同社会标准,冻饿现象成为衡量社会治理的核心指标。
当代语境中,“冻饿”仍用于描述极端贫困问题(如扶贫政策中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并在成语中保留古义:
参考资料
“冻饿”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受冻挨饿,形容生活极度贫困或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冻饿”由“冻”(寒冷)和“饿”(饥饿)组合而成,字面意义是因寒冷和饥饿而受苦。该词常用于描述极端困苦的生活境遇,尤其是因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导致的双重折磨。
“冻饿”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
现代汉语中,“冻饿”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表述,例如描述历史事件、自然灾害中的饥寒困境,或比喻极端贫困状态。如:“战争年代,许多家庭在冻饿中挣扎求生。”
“冻饿”是一个兼具描述性和文学性的词语,适用于强调生存环境恶劣的场景。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孟子》《史记》等文献原文。
拜读薄祚寒门边策波士参佐常娥乘白春酎楚台村醹酒弹尽粮绝调议抵谰敌情动起贰部犯伤腐骨高水平更仆数圭裳孤立无援牯牛过家家儿呵噪灰壤建嗣积诚开销窥玉枯裂鲤庭梨园行龙蛇飞动履虎尾马烽面孔恼燥娘子布谦撝情怨七人求购然藴火柔莹如渴如饥散商羶芗石封诗札黍米叹重同堂托老实亡八蛋王社顽铜销刻晓奏斜行横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