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部下;僚属。《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以 淮南 初定,转 基 为征东将军,都督 扬州 诸军事,进封 东武侯 。 基 上疏固让,归功参佐。”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九月九日, 温 游 龙山 ,参佐毕集。”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及兵兴之后,始立使额,参佐既众,簿书益繁,百弊之源,自此而始。”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所以当水陆军提督者,皆老成谋略,优长之选。犹备有参佐数员,常与运筹决策以资歷练而审机宜。”
(2).辅助。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参佐幃幄,大兴王师。” 黄侃 《<新方言>后序》:“盖以大海荡荡,不择细流;不贤识小,所以参左笔削。”
"参佐"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辅助主官处理政务的僚属。《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僚属;部下",该词源可追溯至两汉时期,最初写作"参左",《后汉书·明帝纪》载"参佐吏属"即指州郡长官的属官。
从构词法分析,"参"取参与、参谋之意,"佐"含辅佐、协助之义,二字组合形成军政体系的专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固定官职,《晋书·王濬传》"以濬为参军,参佐军事"即指军事参谋人员。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州府设"参佐"职位协助刺史处理文书案牍,属于重要行政辅官。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指三类人员:①军事幕僚,如《三国志》中诸葛亮称蒋琬为"社稷之参佐";②地方属吏,如白居易《除裴向同州刺史制》"参佐郡政";③中央机构辅官,如《宋史·职官志》载枢密院设参佐官。近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语境,现代行政体系已不设此职。
“参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袁保恒奉命赈灾时,常派袁世凯“参佐一切”,体现辅助职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奉天录》等文献来源。
白硃砂半影别姓闭熄朝物朝座敕符驰驱重身子磋磋二丑防洪渠飜涌冯友兰膏映歌弦宫棼孤拐诡韵骇心海源阁黑价白日红树家宝近来极源隽资巨学鸿生快书蜡彩滥饮罗缎毛皮梅钱蒙衫免不了鸣动墨梅牧身内史省黏结沤苎配军漂坠强固抢手货碁石仍因入塞梢间蛇蚓侍饮树伪枢务苔痕天壁委佩卧揖五百滩屼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