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履虎尾的意思、履虎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履虎尾的解释

踩踏虎尾。喻身蹈危境。《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王弼 注:“履虎尾者,言其危也。”《后汉书·荀淑荀爽传论》:“ 荀公 之急急自励,其濡跡乎?不然何为违贞吉而履虎尾焉?”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亦既豹变,刚柔蔚文,曷履虎尾,丧其匹羣!” 明 李贽 《史阁叙述》:“履虎尾者必使不至於咥人而后亨,而世实未有履虎尾而不咥者。”亦省作“ 履虎 ”。《梁书·武帝纪上》:“ 江 淮 扰逼,势同履虎。” 唐 李白 《秦女休行》:“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履虎尾"是一个源自《周易》的成语,字面意为"踩踏老虎的尾巴",其核心含义指身处险境却因谨慎行事而化险为夷。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释义、出处及用法:


一、字义解析


二、典故出处与核心释义

直接出处:《周易·履卦》

卦辞原文:"履虎尾,不咥人,亨。"(咥:咬)

释义:

踩到老虎尾巴,但未被咬伤,象征以柔顺谨慎的态度应对强暴,可转危为安。此卦强调临危不惧、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来源:《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三、引申义与用法

  1. 比喻险境中的谨慎应对

    如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回:"况履虎尾者,必当战兢惕厉。" 形容身处险境需时刻警惕。

  2. 警示不可鲁莽行事

    明代王夫之《周易外传》:"履虎尾而戒惧,则免于咥。" 强调谨慎可避祸(来源:《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中华书局,2009年,第412页)。


四、现代语义与用例

现代汉语中,"履虎尾"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语境,形容: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
  3. 《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 《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余清逸编),中华书局,2009年。

网络扩展解释

“履虎尾”是源自《易经·履卦》的典故,字面意为“踩踏老虎尾巴”,常用来比喻身处险境或触怒强敌,需谨慎应对。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解释
    “履”指踩踏,“虎尾”即老虎尾巴。老虎象征危险或强大对手,尾部是其敏感部位,踩踏可能引发致命攻击()。

  2. 比喻义

    • 身处危境:如《后汉书》中“违贞吉而履虎尾”,指违背正道陷入危险()。
    • 触怒强敌:引申为因不慎言行得罪权势者,招致祸患()。

二、出处与哲学内涵

  1. 《易经》卦辞
    原文“履虎尾,不咥人,亨”意为:虽身处险境,但若行为得当(如柔顺谦逊),可避免灾祸、转危为安。此处强调“刚柔并济”的处世智慧()。

  2. 卦象解析
    履卦上乾(天)下兑(泽),象征“上天下泽”的秩序。君子需明辨上下、安定民心,行事如履薄冰,方能趋吉避凶()。


三、使用场景与延伸

  1. 警示作用
    用于提醒人们面对强者或复杂局势时,需谨言慎行,避免鲁莽()。例如:“与巨头企业竞争,切忌履虎尾。”

  2. 文学引用
    如明代李贽以“履虎尾”批判冒险激进的行为()。


四、相关成语

若需进一步了解《履卦》完整卦辞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易经》原文及汉代史书(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耨多罗拔山毕协伯夷叔齐残弊缠札成为船闸痤人地穿甲遁五杜墅飞鱼袋峯头奋涌赶不赢构隟鸿沴后主化魂潢井华阴市画轴假话讲脩碱式盐节物稽防警辩静砌激涴拘忌开阁快志匡教陵轶马褂树眇因魔浆暖国鸥波排弃滂葩锹掘碁博岐出岐入轻世乞丕丕起屋烧丹炼汞设祭手高四姓小侯谈笑跳搭吐词突进外兄弟温那沙无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