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羶芗的意思、羶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羶芗的解释

五谷的香气。因以指祭祀所用的黍稷等谷物。羶,通“ 馨 ”;薌,通“ 香 ”。《礼记·祭义》:“建设朝事,燔燎羶薌,见以萧光,以报气也。”又《郊特牲》:“既奠,然后焫萧合羶薌。” 郑玄 注:“萧,薌蒿也,染以脂,合黍稷烧之……羶当为馨,声之误也。” 明 鱼竑 《焦氏笔乘·古字有通用假借用》:“羶薌读为馨香。羶薌,馨香古通用。”参阅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中》。一说,羶读如字。羶芗指古代祭祀时烧牛羊脂的气味。见 孙希旦 《礼记集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羶芗”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需从单字本义及古代用典角度切入分析。

一、单字释义

  1. 羶(shān)

    《说文解字》释为“羊臭也”,本义指羊类动物的气味,后引申为祭祀时牲畜肉类的气味。《礼记·祭义》载:“燔燎羶芗,见以萧光”,此处“羶”特指祭品中肉食的馨香(来源:《汉语大词典》)。

  2. 芗(xiāng)

    《说文解字》称“谷气也”,原指五谷香气,如《礼记·曲礼下》注“黍曰芗合”,后扩展为芳香植物的代称。《周礼·天官》有“春始葱,秋始芗”之载,郑玄注:“芗,紫苏之属”(来源:《故训汇纂》)。

二、复合词“羶芗”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祭义》,指古代祭祀时焚烧的牲畜肉类与谷物香草混合的气味。汉代郑玄注疏:“羶谓牛膏,芗谓黍稷”,可见其承载着祭祀文化中“敬天法祖”的象征意义(来源:《十三经注疏》)。后引申为祭祀供品的统称,如宋代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云:“羶芗以达神明,萧光以通幽隐”。

三、文化延伸

“羶芗”在古典文献中常与“萧光”(焚烧香蒿的气味)并提,构成祭祀礼仪的嗅觉符号系统,体现了中国古代“以气味沟通人神”的宗教观念(来源:《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

网络扩展解释

“羶芗”是一个古代汉语复合词,多用于祭祀语境,具体释义如下:

1. 字义分解

2. 组合含义 二字连用特指祭祀时焚烧动物脂肪与谷物产生的混合气味。例如《礼记·祭义》载“燔燎羶芗”,指焚烧牺牲(如牛羊)和黍稷以香气沟通神明,既有动物脂肪燃烧的“羶”,又有谷物香气的“芗”。

3. 文化背景 古代祭祀礼仪中,“羶芗”象征对神灵的供奉,如《周礼》记载祭祀用“腥(生肉)、肆(切肉)、爓(半熟肉)”配合“芗(黍稷)”以达“合莫”(人神交感)之效。这种气味组合体现了“血食”(动物牺牲)与“馨香”(植物祭品)的融合。

4. 文献例证 《礼记·郊特牲》提到“既奠,然后焫萧合羶芗”,描述祭祀时先陈设祭品,再焚烧艾蒿与动物脂肪,使“羶芗”之气上达于天。

“羶芗”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专有词汇,既包含动物牺牲的腥膻,又涵盖谷物香草的芬芳,通过焚烧仪式形成人神沟通的媒介,反映了先秦时期“祭神如神在”的信仰观念。

别人正在浏览...

败奔白项乌半除背云奔赴潮涛虫网稠紧紧道尊点鬼火东头供奉法挥粉本風淚眼告贷槁磔关发国力鹤梅画蛇着足煎糜金昌亭酒篓拘累砠田儡然累瓦结绳两豫憀憀栗鼠螺钉荦硞盲然念兹在兹牛仔裤乾花钱钱欺昧擒擿琼巵雀芋群租饶减腮颊三千六百钓上下其手善哉行石矼石窌士乡蕣顔送诗篇搜剿肃谨田祭为虎添傅翼我人遐怪像心适意喜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