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地险的意思、地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地险的解释

(1).大地险阻;地面险阻。《易·坎》:“《彖》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 孔颖达 疏:“言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宋书·礼志三》:“地险俗殊,民望絶塞,以为分外,其日久矣。” 清 黄景仁 《邓家坟写望》诗:“方今万里一,地险安足论!”

(2).指险要之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上戴山阜,下临絶涧,俗谓之为‘ 鲁般桥 ’,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唐 李商隐 《南朝》诗:“地险悠悠天险长, 金陵 王气应瑶光。” 清 黄遵宪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沉文肃公祠》诗:“天骄横肆地险失,坐令蚍蚁咸无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地险"是汉语中描述地理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自然地形。该词由"地"与"险"两个单字复合构成:"地"指代土地、地域,强调空间属性;"险"本义为阻隔、障碍,引申为难以逾越的地貌特征。

在权威辞书释义中,《汉语大词典》将"地险"定义为"险要之地",特指山岳、关隘、河流等具有战略防御价值的地形。此概念最早见于军事地理著作,《周易·坎卦》已出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的记载,通过天地对比突显地理屏障的防御功能。

从语义演变角度考察,《汉书·晁错传》"曲道相伏,险厄相薄"的用例显示,汉代已将"地险"纳入军事防御体系分析。唐代李筌《太白阴经》更系统论述了"地无险不守,兵无险不胜"的军事地理观,强化了该词的战略属性。

现代地理学研究中,"地险"概念延伸至自然地理评估领域,《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将其界定为"具有显著高差或复杂结构的限制性地貌单元",在交通工程、灾害防治等方面保持应用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地险”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自然地理的险阻
    指大地或地面上的险要地形,如山川、丘陵等自然屏障。该释义源于《易经·坎卦》的彖辞:“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进一步阐释:“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强调自然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阻碍作用。

  2. 战略上的险要之地
    指军事或政治意义上的关键要地,例如关隘、城池等。如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汾水》中提到“鲁般桥”为“通古之津隘”,属于“地险”;唐代李商隐的《南朝》诗中也以“地险悠悠天险长”形容金陵(今南京)的地理优势。


二、延伸与应用


三、总结

“地险”既指自然地形本身的险峻,也衍生为对战略要地的描述,常见于古籍和诗词中。其核心是通过地理条件反映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认知。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水经注》《宋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迸亡表伯必需彩仗残壶常平钱昌衢承恩崇拜丑角楚老低声波官次轨物范世蛊媚过正衚衕活沙坚城交举经筵静姿锦鳞锦西金痍掎契季随酒鎗抗飏客涂利己主义零七八碎;零七八碎儿梦魂颠倒内举佩帏飘蓬飘茵随溷纤手窃誉弃其余鱼趋隅攘美三心扫轨砂砾十三辙耍烟私饱四集丝笼肃立踏槐黄讨绝天顶调説望宗纤钩险滩锡圭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