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地险阻;地面险阻。《易·坎》:“《彖》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 孔颖达 疏:“言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宋书·礼志三》:“地险俗殊,民望絶塞,以为分外,其日久矣。” 清 黄景仁 《邓家坟写望》诗:“方今万里一,地险安足论!”
(2).指险要之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上戴山阜,下临絶涧,俗谓之为‘ 鲁般桥 ’,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唐 李商隐 《南朝》诗:“地险悠悠天险长, 金陵 王气应瑶光。” 清 黄遵宪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沉文肃公祠》诗:“天骄横肆地险失,坐令蚍蚁咸无援。”
“地险”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自然地理的险阻
指大地或地面上的险要地形,如山川、丘陵等自然屏障。该释义源于《易经·坎卦》的彖辞:“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进一步阐释:“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强调自然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阻碍作用。
战略上的险要之地
指军事或政治意义上的关键要地,例如关隘、城池等。如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汾水》中提到“鲁般桥”为“通古之津隘”,属于“地险”;唐代李商隐的《南朝》诗中也以“地险悠悠天险长”形容金陵(今南京)的地理优势。
军事意义
历史上许多政权依托“地险”建立防御体系,例如函谷关(秦)、剑门关(蜀)等。宋代文献曾“地险可恃以立国”,如蜀地凭借剑门、瞿塘之险长期割据。
文学意象
清代黄景仁在《邓家坟写望》中写道“地险安足论”,以地理险阻反衬时代变迁的必然性。
“地险”既指自然地形本身的险峻,也衍生为对战略要地的描述,常见于古籍和诗词中。其核心是通过地理条件反映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认知。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水经注》《宋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