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飏的意思、抗飏的详细解释
抗飏的解释
振扬。《三国志·蜀志·马超传》:“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颺虓虎,兼董万里,求民之瘼。”
词语分解
- 抗的解释 抗 à 抵御:抗击。抗争。抗拒。抵抗。顽抗。 拒绝:抗议。抗上。抗命。抗税。 对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飏的解释 飏 (颺) á 同“扬”③。 笔画数:; 部首:风;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抗飏”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含义需要结合字义和语境来理解。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一、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 抗 (kàng):
- 本义:抵御、抵抗。《说文解字》:“抗,扞也。” 指用手或武器抵挡、抗拒外力。
- 引申义:举起、昂起(如“抗首”);匹敌、相当(如“抗衡”);刚正不阿(如“抗节”);收藏(《周礼》中“抗”有藏义)。
- 飏 (yáng):
- 本义:飞扬、飘扬。是“扬”的异体字或古字。《说文解字》:“飏,风所飞扬也。” 指物体在风中飘动上升。
- 引申义:显扬、传播(如“显飏”);向上抛洒(如“飏米”);轻快、高昂的样子。
- “抗飏”组合义:
- 从字面组合看,“抗飏”可以理解为“抵抗飘荡飞扬之物” 或“昂然高举,使之飞扬”。
- 在具体语境中,它常带有“高举以对抗(风等外力),使之飘扬” 或“(在对抗中)昂扬高举” 的意味,强调一种主动的、对抗性的高举或张扬状态。它描述的是一种在阻力或对抗中展现的昂扬、高举的姿态或动作。
二、 典籍中的使用与语境含义
“抗飏”一词直接连用的记载较少且分散,其含义需结合上下文:
- 形容旗帜、仪仗等:
- 最典型的用法是指旗帜在高处迎风招展,仿佛在抵抗风力,却依然高高飘扬。这体现了“抗”的抵抗、高举义和“飏”的飘扬义。例如描述战旗、仪仗在风中猎猎作响、屹立飘扬的景象。
- 来源参考: 在描述古代仪仗、军阵场景的赋体或史书中可能见到类似意境。可参考《文选》中描写羽猎、卤簿的篇章(如班固《西都赋》、张衡《东京赋》中关于旗帜仪仗的铺陈),虽未必直接出现“抗飏”一词,但其描绘的“抗旌”、“扬麾”等场景意境相通。
- 形容人的精神或姿态:
- 引申用来形容人的气节高昂、意志坚定,在逆境或对抗中依然保持昂扬不屈、卓然独立的姿态。这里的“抗”取其刚正、抵抗义,“飏”取其显扬、高昂义。
- 来源参考: 这种用法更侧重于精神层面,在赞颂人物气节的碑铭、传记或抒情言志的诗文中可能找到类似表达。可参考《楚辞》中屈原展现的高洁不屈精神(如《九章·橘颂》的“独立不迁”、《涉江》的“与天地兮同寿”等),或后世赞颂忠烈之士的文献。
- 形容声音高亢:
- 极少数情况下,或可形容声音高亢激越,仿佛要抵抗阻力,直冲云霄(飏)。但这属于更边缘的引申义。
三、 总结
“抗飏”是一个富有画面感和力量感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于“在对抗或阻力中昂扬高举、奋力飘扬”。它既可以具体描绘旗帜等物在风中的招展之态,更常用于抽象地比喻人在面对压力、逆境时所展现出的刚毅不屈、气宇轩昂的精神风貌。理解该词的关键在于把握“抗”所蕴含的抵抗、高举之力与“飏”所体现的飞扬、显扬之态的结合。
网络扩展解释
“抗飏”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释义
- 拼音:kàng yáng
- 注音:ㄎㄤˋ ㄧㄤˊ
- 词义:意为“振扬”,即振奋、发扬之意,常用于形容气势或威仪的彰显。
2.出处与语境
- 该词出自《三国志·蜀志·马超传》中的句子:
“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颺虓虎,兼董万里,求民之瘼。”
此处“抗颺虓虎”连用,“虓虎”指咆哮的老虎,比喻勇猛的将领,整体形容马超的威猛与统御力。
3.用法特点
- 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
- 常与表示力量、威严的词语搭配,如“虓虎”“威武”等,强调气势的张扬。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三国志》原文的上下文或“虓虎”等关联词汇的用法,可参考古籍注解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鬭明争八戒磅唐半月刊卑陬边思碆卢不桡参杂唱白长彴谗路赤地迟货迟暮得位多物负从辅拂槁瘠哥本哈根诟谇谣诼鬼出电入鬼魇骨蹻故君金珥既生魄鞠城开斋苦荼老人家勒停炼锻藰莅篓籔轮胎率情卖贼门素闹闲尼首裨将掐尖落钞毬仗热辣如意哨壶诗魔顺长肆睇讨彩投影仪屠牛坦土长为首温车物质涎涎瞪瞪小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