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职守;官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 唐 元结 《为董江夏自陈表》:“无何以鄙僻之故,反为人知,遂污官次,以至今日。” 宋 欧阳修 《内殿崇班柴贻坦可内殿承制制》:“自列朝班,克勤官次。”
(2).官阶;官吏的等级。《后汉书·郎顗传》:“夫有出伦之才,不应限以官次。”《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北齐享庙乐辞》:“礼申官次,命改朝衣。” 宋 王安石 《掌禹锡赵良规并秘书监》:“宜推增秩之恩,以信懋功之法。往从官次,无或不祗。”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欧公撰范文正碑》:“此碑直叙事繫天下国家之大者耳,后人固不於此求 范公 官次也。”
“官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职守或官位
指官员的职责或所处的职位。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恪居官次”即强调官员应谨慎履行职务。
官阶或官吏等级
表示官员的品级或晋升次序。如《后汉书·郎顗传》提到“不应限以官次”,意为不应因官阶限制人才。
职守相关
唐代元结在《为董江夏自陈表》中自述“遂污官次”,指因过失影响官职;宋代欧阳修亦用“克勤官次”形容官员勤勉履职。
等级制度
古代文献如《北齐享庙乐辞》提到“礼申官次”,体现礼仪与官阶的关联;王安石在任命官员时也强调“官次”与职责匹配的重要性。
“官次”既可指具体官职的职责(如、2、3),也可指官吏的等级体系(如、7、9)。其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官次》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官员中的次要职位。官员是指国家或政府中的管理人员,而次要职位就是官员中较低级别的职位。
《官次》由两个部首组成,它们分别是宀部和欠部。它的总笔画数为8画。
《官次》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的过程。它的形状形似两个人,一个人代表着官员,另一个人代表着次要职位,由此形成了《官次》这个词。
繁体字中,“官次”变成了“官次”。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在稍有不同。关于《官次》这个词,古人把它写成“官次”。
1. 他虽然只是一个官次,但工作认真负责。 2. 这个官次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受到了上级的赞扬。
官次-官职、王位
次要-次级、下选、低层
次要-主要、高级、上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