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discretion]∶不检点的事情
小心不要提及她早期生活的失检
(2) [unrestrained]∶疏于检点
行为失检
(1).谓轻率定论而欠审慎检核。 清 孙志祖 《读书脞录·虞书》:“窃疑古人盖以二典为《虞书》,《大禹謨》以下为《夏书》也。 亭林 之言为失检。”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骨都侯喜杀南单于安国》:“ 惠氏 因见史文下有‘ 师子 永元 六年立’云云,误谓至此始入六年,遂以杀 安国 事在前,属之五年,翻谓《通鑑》为误,疏矣。 惠氏 此处实失检。”
(2).言谈举止不加约束、失于检点。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婢女代嫁》:“ 朱 私语同官曰:‘此我失检,不知 云汀 家亦有 碧莲 姊也。’”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但因青年,或语言文字有失检处,因而得祸,亦未可知。” 茅盾 《劫后拾遗》二:“她小声骂道:‘真不怕丢脸!’同时又有意无意地朝她丈夫望了一眼,忽然她觉得那一句话有点失检。”
“失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行为疏于检点
指言行举止缺乏约束,不符合规范或礼仪。例如:
“他因生活失检染上恶习”,或“行为失检”。
现代用法多指道德、生活作风上的不端,如吸毒、宿娼等行为(参考)。
学术或言论轻率欠审慎
多用于古籍文献,指因疏于核查而得出错误结论。例如:
清代学者孙志祖批评顾炎武“亭林之言为失检”,指其考证不够严谨。
失检(shī jiǎn)是一个表示遗漏或失误的词语,常用于形容某种事物未经检查或未经发现而出现了问题。
《失检》的部首是“失”字的左边的“大”字,总共有4画;右边的“佥”字,总共有7画。
《失检》一词为现代汉语词语,由“失”和“检”两个字组成。失,意为遗漏、失误,检,则表示审查、查验。
繁体字“失檢”中的“检”字由“木”和“佥”两个部分构成。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繁体的“失檢”可以认为是部分延续了古代的字义来写的。
1. 这次产品质量问题是由于生产线失检所致。
2. 老师检查作业时漏掉了其中一份,出现了失检的情况。
失误、失察、失误、失职、检查、检验、查验
疏漏、疏忽、遗漏、疏失
检阅、检视、检查、审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