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论的意思、大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论的解释

(1).正大的议论或理论。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下》:“不闻大论,则志不弘;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唐 韩愈 《进学解》:“ 荀卿 守正,大论是弘。”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推吐赤心,敷建大论。”

(2). 吐蕃 官号。论,藏文blon,王族、大臣。《旧唐书·吐蕃传上》:“其国人号其王为赞普,相为大论、小论,以统理国事。”《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官有大相曰论茝,副相曰论茝扈莽,各一人,亦号大论、小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大论”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献使用场景进行区分:

一、指正大的议论或理论(常见于古代文献)

  1. 基本释义
    指涉及重大道理、具有深远意义的论述或学说,强调思想的高度和系统性。例如《申鉴·杂言下》提到“不闻大论,则志不弘”,韩愈《进学解》中称荀子“大论是弘”。

  2. 用法扩展
    可引申为对重要议题的长篇论述,如现代语境中批评“空谈大论”或“脱离实际的长篇大论”。


二、吐蕃(古代西藏政权)官职称谓

  1. 历史背景
    吐蕃王朝(7-9世纪)将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大论”(藏文:བློན་ཆེན་,音译blon chen),相当于宰相,与“小论”(副相)共同辅佐赞普治理国事。据《旧唐书》记载:“其国人号其王为赞普,相为大论、小论,以统理国事”。

  2. 职能与地位
    大论掌管军事、外交等核心事务,多由贵族担任。此官职名称反映了吐蕃政治体系的独特性,是研究唐代边疆史的重要术语。


“大论”需根据语境判断具体指向: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大论(dà lù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大”和“论”两个字组成。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它们的部首和笔画。 “大”字的部首是“大”字本身,总共有三个笔画。它的繁体字是“大”。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论”字的部首是“言”,总共有六个笔画。它的繁体字是“論”。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论”字的右边是由两个小方块构成。 “大论”的来源是从《大学》和《中庸》中的“大哉论兮”而来。它指的是宏大的论题或广泛的讨论,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和分析的意思。 下面给出一个例句: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了关于环保的大论。 与“大论”相关的组词有:“大道理”、“大谈特谈”等,它们都表达了对某个问题的深思熟虑和全面分析的意思。 与“大论”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大辩论”、“大争辩”等,它们也表示了进行广泛讨论的意思。 与“大论”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小议论”、“小题大做”等,它们表示对问题的讨论不够全面或过于夸大。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