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赫蹏的意思、赫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赫蹏的解释

亦作“ 赫蹄 ”。古代称用以书写的小幅绢帛。后亦以借指纸。《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武 ( 籍武 )发篋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 颜师古 注:“ 邓展 曰:‘赫音兄弟鬩墙之鬩。’ 应劭 曰:‘赫蹏,薄小纸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赵后传》所谓‘赫蹏’者,注云‘薄小纸’,然其寔亦縑帛。”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 三代 之人必习为词命,童子入小学则教以应对,盖赫蹏未兴,赤牘未削,一切利害事宜皆面陈而口宣之。” 清 尤侗 《纪赈》诗:“赫蹄重封裹,筐篋与山齐。”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夫上世无竹帛赫蹏,独取陶瓦任文籍之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赫蹏(hè tí)是古代汉语中对小幅薄纸的专称,最早见于西汉文献记录。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成帝时已有“赫蹏书”,指用这类薄纸书写的密信。其名称来源有两类观点:一说是匈奴语音译词,反映早期造纸技术传播背景;一说是因纸张颜色赤黄如“赫”(赤色)且质地轻薄如“蹏”(通“蹄”,指动物皮膜)而得名。

考古发现佐证了赫蹏的物理特征,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苎麻纤维纸残片,厚度仅0.1毫米,符合《后汉书》蔡伦改进造纸术前“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的过渡形态描述。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汉书》时特别强调:“赫蹏,薄小纸也”,明确了其在书写载体发展史中的定位。

网络扩展解释

“赫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及背景如下:

1.基本释义

2.历史来源

3.词义演变

4.文学关联

补充说明

“赫蹏”的拼音为hè tí,结构为左右字形,属生僻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及古代文献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白润板袭八袭拨墨成趣宸注斥尊穿腹出芽稻米东蘠塠阜垩灰反蛙泳关护寒膺宦寺会厌火种贱坯经总制钱进退路穷旧荜救难船抗进老家儿磊磊灵草流宕芦席霾曀贸理牦轩男女授受不亲宁省烹鲤青筐确撞曲蟮穰俭柔默软管三心两意上谒召棠烧薙韶舞诗礼之训试授兽口收入条枝大爵通奸颓朽完饭缊絮卧虎藏龙显否限局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