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拂逆,违背。《文子·上礼》:“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目虽欲之禁以度,心虽乐之节以礼。”《庄子·马蹄》“ 伯乐 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 晋 郭象 注:“揉曲为直,厉駑习驥,能为规矩以矫拂其性,使死而后已。” 清 方苞 《汉高帝论》:“故其所以治天下国家者,能一循乎天理之自然而无所矫拂也。”
(2).纠正。《鹖冠子·道端》:“忠臣之功,正言直行,矫拂主过。”《后汉书·宦者传·吕强》:“丧葬踰制,奢丽过礼,竞相放效,莫肯矫拂。” 宋 苏轼 《君术策》:“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明史·罗伦章懋等传赞》:“ 邹智 指列贤奸,矫拂媮末。”
“矫拂”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拂逆,违背
指与他人的意愿或自然规律相悖。例如《文子·上礼》中提到“矫拂其情”,即通过礼仪约束人的本性,使其违背自然情感。晋代郭象在《庄子·马蹄》注中也提到“矫拂其性”,指强行改变事物的本性。
纠正
指修正错误或调整行为。如《鹖冠子·道端》中“矫拂主过”,意为臣子直言劝谏以纠正君主的过失;《后汉书》亦提到“莫肯矫拂”,批评当时社会无人愿纠正奢靡之风。
构词解析
“矫”本义为“纠正”(如“矫枉过正”),“拂”在此取“违背”之意(如“拂逆”),组合后既可表示“违背”,也可引申为“纠正”,需结合语境判断。
文献例证
“矫拂”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相反,需通过上下文区分。其核心矛盾性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既可用于批判对自然的违背,也可褒扬对错误的修正。
矫拂(jiǎo fú)一词可指修正或改正某人言行的不当之处。它通常用来形容对他人或自己的谦虚、虚伪或假装谦虚的行为进行批评或指责。
矫拂的部首是矢(shǐ)部,它具有4个笔画。
矫拂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子罕》:“子曰:‘矫之可以拂,拂之可以复;矫与从之,唯世上难乎为矣。’”其中的“矫之可以拂”一句中的“矫拂”一词开始被用来表达对言行不当的批评。
矫拂的繁体字是矯拂。
在古时候,矫拂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
1. 他总是矫拂地夸大自己的成就,以吸引别人的注意。
2. 她在面对别人的表扬时始终保持了矫拂的态度。
3. 他的言语中缺乏真诚,充满了矫拂的气息。
矫正、矫健、矫媚、拂拭、拂晓、拂尘
改正、修正、指责、责备
坦诚、真诚、自然、真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