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而下的意思、从天而下的详细解释
从天而下的解释
比喻意想不到,突如其来。偶亦指好事之遽降。《汉书·周亚夫传》:“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颜师古 注:“不意其猝至。”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金亮南侵》:“一军见 浚 ( 张浚 ),以为从天而下。”《西湖二集·忠孝萃一门》:“ 达里麻 见了大惊,以为神兵从天而下。”亦作“ 从天而降 ”。 明 史可法 《复多尔衮书》:“今倥偬之际,忽奉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抽象的‘真’‘美’‘善’的社会理想,决不能象飞将军似的从天而降。”
词语分解
- 从天的解释 顺从天意。《礼记·乐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宋书·礼志一》:“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继,同体异德;或纳大麓,受终文祖;或寻干戈,从天行诛。”
- 而下的解释 以下。《易·繫辞上》:“形而下者谓之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郡守而下,少时皆至,士民观者如墻。” 明 李贽 《答刘方伯书》:“故愚谓千载而下,虽有 孔子 出而善诱之,亦必不能易其所
专业解析
"从天而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人或事物突然出现,带有意外性和迅疾性。从语言学角度可拆解为以下分析:
一、词源结构
该成语由介词"从"、名词"天"、连词"而"及动词"下"构成四字结构,形成"从+方位名词+而+动作"的经典汉语表达范式。其中"天"作为空间参照点,暗示事件发生的制高点,《汉语大词典》指出此类结构常见于描述空间位移的古代文献。
二、语义解析
- 本义:字面指"从高空降落",常见于古代天象记载,如《汉书·天文志》所述"星坠至地,则石也,从天而下"的陨石现象描述。
- 引申义: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比喻突发事件,如《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比喻出于意料地突然来临",强调不可预见的降临过程。
三、语用特征
在当代语境中主要应用于两种场景:
- 具象描述:如"瀑布水流从天而下"的自然景观刻画
- 抽象表达:如"机遇从天而下"的文学修辞
《现代汉语八百词》特别标注其多用于书面语体,具有较强的情景画面感。
四、文化关联
该成语与"天降祥瑞"等传统文化概念存在语义关联,《说文解字》注"天,至高无上",暗示事件源头具有不可抗力属性。在宗教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常见类似表达,如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此珠从天而下"的叙事模式。
网络扩展解释
“从天而下”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óng tiān ér xià,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事物突然出现或发生,带有出乎意料的性质。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
- 比喻事物或事件毫无预兆地突然降临,如同从天空直接落下,强调意外性和突发性。可用于描述好事(如机遇)或坏事(如灾祸),但更常见于中性或积极语境。
2.出处与典故
- 源自《汉书·周亚夫传》中的记载:汉景帝时期,周亚夫率军平叛时突袭敌军,对方惊叹“将军从天而下也”。后《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也引用了这一表达,强化其传播。
3.结构与用法
- 结构:由“从”“天”“而”“下”四字构成,字面意为“从天空降下”。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定语,常见于描述自然现象或突发事件,如“秋雨从天而下”。
- 近义词:从天而降、突如其来;反义词:意料之中、循序渐进。
4.例句与语境
- 文学描写:“悠扬的畲族山歌……和着从天而下的层层田水,合奏出一曲云和天籁。”
- 突发场景:“一道雷电般的光芒从天而下,直轰脑门。”
- 历史叙事:“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5.延伸理解
- 该成语通过空间方位(天→地)的强烈对比,增强“突然性”的意象,适用于强调事件超出常规预期的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书》或古典小说《西游记》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八角徧搜表证部帖才高识远钞引法辍学粗俗之辈大罗德容兼备订卖隄塞都君子饿老鸱放纵不拘風示附生虫改恶从善贵府河出伏流价末兼资饥附饱扬急缓棘茧京式大帽酒膏灸眉积攒絶粮考问李郭仙鹿死不择音买收慢媟明恪谋人偏说丕乃皮纸茄子七弃齐徒秋胡戏熔古铸今软饮料瑟汩霜井水货停阴痛定思通贾退香皖南事变晚生微不足录衔恩系臂纱膝点心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