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伏的意思、发伏的详细解释
发伏的解释
(1).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汉书·张敞传》:“其治 京兆 ,略循 赵广汉 之迹。方略耳目,发伏禁姦,不如 广汉 。”《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或哀矜折狱,或推诚惠爱,或治身清白,或擿姦发伏,咸为良二千石。” 宋 王安石 《大理寺丞杨君墓志》:“及其为吏,披姦发伏,振摘利害……有以过人如此。”
(2).突出伏兵。 宋 苏舜钦 《庆州败》诗:“一麾发伏鴈行出,山下掩截成重围。”《英烈传》第七一回:“只看林莽中高悬红灯为号,一齐发伏追击。”
词语分解
- 发的解释 发 (發) ā 交付,送出:分发。发放。发行(批发)。 放,射:发射。百发百中。焕发。 表达,阐述:发表。发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发。 散开,分散:发散。 开展,张大,扩大:发展。发扬。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网络扩展解释
“发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ā fú,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
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
指通过调查或行动使隐藏的罪恶、阴谋等暴露出来。例如《汉书·张敞传》提到“发伏禁姦”,即指揭露隐藏的奸邪行为。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如《三国志·魏志·仓慈传》中“擿姦发伏”也指揭发奸邪。
-
突出伏兵
指在军事行动中突然调动埋伏的兵力,形成战术优势。例如宋代苏舜钦《庆州败》诗中的“一麾发伏雁行出”,描述伏兵出击的场景。
二、用法示例
-
古籍例句
- 揭露罪行:“其治京兆,略循赵广汉之迹……发伏禁姦,不如广汉。”(《汉书·张敞传》)
- 军事伏兵:“山下掩截成重围。”(《英烈传》第七一回)
-
现代造句
- 司法体系应秉持“摘奸发伏”的原则,维护社会正义。
- 利剑象征法律至上,大象象征“摘奸发伏”的坚韧。
三、补充说明
-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如司法、军事领域)。
- 需注意区分“发伏”与“发掘”等近义词,前者侧重揭露隐藏的负面事物,后者则多用于中性或积极场景(如考古发掘)。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详细用例,可参考《汉书》《三国志》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发伏(fā fú)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指在特定的节气中,天气由炎热转为凉爽的过程。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发伏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拆分部首和笔画:发伏的拆分部首是发(火)和伏(人)两个部首。发的笔画数是4,伏的笔画数是6。
来源:发伏一词源自古代的农业观察和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古人观察到夏季的最后一段时间,天气会逐渐转凉,万物开始萧条,因此称之为发伏。
繁体:发伏的繁体字为「發伏」。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中,发伏的写法与现代相似,依然是「发伏」这两个字的组合。
例句:1.「今年的发伏异常炎热,气温一直维持在40度以上。」2.「发伏过后,天气开始转凉,早晚温差明显增大。」
组词:发伏没有太多的组词用法,它更多地用于描述季节变化和天气现象。
近义词:发伏的近义词包括夏收、秋始等词语,它们都是指夏季结束和秋季开始的意思。
反义词:发伏的反义词是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季进一步深入和天气逐渐变冷。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尽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