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口敕的意思、口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口敕的解释

亦作“ 口勅 ”。1.口宣诏敕。《南齐书·垣崇祖传》:“ 崇祖 去后,上復遣 荀伯玉 口敕,以边事受旨夜发,不得辞东宫。”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河东公 ﹞镇 并州 ,上问有何事第言之。奏曰:‘臣有弟 嘉祐 远牧 方州 ,手足支离,常繫念虑。’上因口勑 张嘉祐 可 忻州 刺史。”

(2).帝王口头的诏令。《北史·王劭传》:“ 劭 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録口敕。” 唐 白居易 《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六日》:“楼上时传口勅,特令放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口敕(kǒu chì)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帝王口头下达的诏令或命令,区别于书面形式的正式敕书。以下是详细释义与考据: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构成

    • 口:指口头表述,非书面形式。
    • 敕:帝王诏令,源于“敕命”“敕书”,具权威性。

      合称表示帝王亲口传达的指令,常见于古代史籍与公文。

  2. 权威辞书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载:

    口敕:帝王的口头诏令。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75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二、历史语境与用例

  1. 唐代典制中的“口敕”

    唐代政务中,口敕多用于紧急或临时决策。例如:

    《旧唐书·职官志》载:“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七曰敕旨。其曰‘发敕’‘敕旨’者,或宣于口,谓口敕。”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卷四十三)

  2. 宋代沿用与文书分化

    宋代口敕仍具法律效力,但需经中书门下程序转化为正式文书。司马光《资治通鉴》注:

    “口敕者,不由中书门下,直以口宣旨。”

    (来源:中华书局《资治通鉴》卷二百九)


三、引伸与文体特征

  1. 与“手敕”“诏书”之别

    • 口敕:帝王亲口传达,无书面记录,多见于近臣禀事或紧急场合。
    • 手敕:帝王手写诏令(如朱批)。
    • 诏书:经中书起草、用印的正式文书。
  2. 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古典文学常以“口敕”凸显皇权威严。如《水浒传》第八十二回:

    “天子亲赐口敕:‘卿可传旨遍行。’”


四、学术考据参考

(注: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辞书链接,暂不提供网络来源;建议查阅上述纸质权威文献以溯本源。)

网络扩展解释

“口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字面构成与基本含义

二、历史用例与文献记载

  1. 《南齐书》:记载南朝齐武帝通过“口敕”命臣子处理紧急边事。
  2. 唐代诗歌:白居易《缭绫》中提及“中使宣口敕”,描述宫廷通过口头命令要求民间织造特定纹样的丝绸。
  3. 宋代文献:《东京梦华录》提到皇帝在节庆时以口敕赦免罪责。

三、使用场景与特点

四、相关扩展

来源说明

以上信息综合自《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及历史文献。如需完整用例,可查阅《南齐书》《白居易集》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寳拌唇撅嘴北鄙避墬才士赤佬齿遇愁客垂手侍立垂意翠云钗雕车地听媠服方地翻盘河溓海夷花缎昏踰绛鞴兼毫截断解锡精神涣散警惺掘取客单克尽厥职空枝乐道菱芡柳陌花巷龙涎绿叶成阴扪索殴击排甲爬罗槃根错节凭籍庆烟丘赋铨判肉皮神耀石麟四唐送书岁首弢光通隣驼骆万年枝为期萎琐文烈仙禁夏娃缬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