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官搨的意思、官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官搨的解释

官府拓印的书画碑刻等拓本。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古时好搨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亦有御府搨本,谓之官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官搨”是古代文献复制技术中的专称,指由官府组织专业人员对珍贵碑刻、器物铭文进行摹拓的工艺,属于早期印刷技术的雏形。该词由“官”和“搨”两部分构成:“官”即官方机构,“搨”通“拓”,指用纸墨捶印文字图案的技法。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官搨特指唐宋时期官府设立的搨书手职位,专职负责摹拓重要文献。其工艺流程包含三个核心步骤:首先将湿润宣纸贴合碑面,接着用绸包蘸墨均匀拍打,待纸张干燥后揭下,最终形成与原碑完全一致的黑底白字拓本。这种技术既保存了书法真迹,又便于文化传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石鼓文》北宋搨本就是典型例证。

现存的官搨本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作为金石学研究的重要原始材料,例如清代《西岳华山庙碑》四明本收录的汉代官搨;另一方面因其精确还原原碑笔触,成为书法临摹的权威范本,如唐代《集王圣教序》的官府精搨版本至今仍被书家奉为圭臬。

网络扩展解释

“官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uān tà,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府制作的拓本。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官搨指由官府组织拓印的书画、碑刻等艺术品的复制本,主要用于保存和传播珍贵文物或艺术作品。


来源与背景

  1.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其中提到:“古时好搨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亦有御府搨本,谓之官搨。”
    (注:“搨”是“拓”的异体字,指用纸墨从器物表面摹印文字或图案的技法。)

  2. 历史用途
    古代官府通过“官搨”技术复制重要碑刻、书画,既便于研究学习,也避免频繁接触原作造成损坏。


相关延伸


“官搨”体现了古代官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其制作技术和成品对后世艺术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技术细节,可查阅《历代名画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罢吏蔽芾避谷冰炭不相容避株蚕啗茶筅骋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持支翠鹢错戾打骂垫办点头咂嘴调啖动秤儿恶衣薄食粉蝶儿锋线汾阳考浮笔浪墨含熏核查花池九五絶卖沮劝狂吠狴犴恇骇枯喉劳来两唐邻接龙武漫天王马如流水魔酡睦崇能寒懦靡蒲平七哀巧媚起冠秋课全劳动力却非殿三事三星约扫晴妇涩僻擅朝通曹铜生斯僞説闻孙巷职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