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拓印的书画碑刻等拓本。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古时好搨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亦有御府搨本,谓之官搨。”
“官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uān tà,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府制作的拓本。以下是详细解释:
官搨指由官府组织拓印的书画、碑刻等艺术品的复制本,主要用于保存和传播珍贵文物或艺术作品。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其中提到:“古时好搨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亦有御府搨本,谓之官搨。”
(注:“搨”是“拓”的异体字,指用纸墨从器物表面摹印文字或图案的技法。)
历史用途
古代官府通过“官搨”技术复制重要碑刻、书画,既便于研究学习,也避免频繁接触原作造成损坏。
“官搨”体现了古代官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其制作技术和成品对后世艺术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技术细节,可查阅《历代名画记》等文献。
《官搨》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为官员或者官府。虽然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但在古代文献中仍有一定的出现频率。
《官搨》可以拆分为“宀”、“手”、“扌”部首和17个笔画。其中,“宀”作为部首,表示与屋宇、住所相关的含义;而“手”或者“扌”部则表示与手的动作、工作等相关的意义。
《官搨》这个词的来源尚不明确,可能是由古代汉字的造字规律而形成。在古代社会,官员是统治者的代表,负责管理和治理各个方面的事务。这个词可能是为了方便描述与官员或者官府相关的事情而形成。
《官搨》的繁体字是「官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官搨》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随着时间和地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古代文献或碑文中,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写法。
1. 他的父亲是个村里的官搨,负责处理各种村务。
2. 这个官搨因为贪污受贿被判了重刑。
官搨化、官搨权、官搨罪、官搨事、官搨长
官员、官府、官吏、官职
百姓、民间、平民、庶民、民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