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因 唐 代 崔希高 在 并州 任兵曹而得名的一种鸟。据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孝行》, 崔希高 仁孝友悌,丁母忧,哀毁过礼。后转 并州 兵曹,“厅前丛苇,有小鸟如鷦鷯来巢,孕卵五色,旦如鸡子。数日,鷇毁雏见,已大於母。月餘,五色成文,大如鹅,驯扰闲暇。顷之飞翔,时归旧所。人到于今号为‘兵曹鸟’。”
“兵曹鸟”是一个源自唐代传说的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词义来源
该词指传说中因唐代官员崔希高在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任兵曹参军时得名的一种鸟。据记载,崔希高因孝行闻名,在任职期间,其官署前的芦苇丛中出现了一种奇异鸟类。
传说故事
根据唐代刘肃《大唐新语·孝行》所述,这种鸟最初体型如鹪鹩(小型鸟类),在崔希高官署筑巢后,产下五色卵,孵化出的雏鸟体型迅速超过母鸟,一月后长至鹅般大小,羽毛呈现五彩花纹,且性情温顺,飞翔后仍会返回旧巢。时人因此称其为“兵曹鸟”。
文化意义
此传说可能暗含对崔希高品德的隐喻。史载他“仁孝友悌”,为母守丧时哀痛逾礼,鸟类的祥瑞现象或象征其德行感化自然,反映了古代“天人感应”观念。
总结
“兵曹鸟”本质是唐代文献中带有神话色彩的典故,既描述了一种虚构的灵异鸟类,也承载了对历史人物品德的赞颂。需注意该词现代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或相关考据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