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邦国的意思、邦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邦国的解释

国家。《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晋 刘琨 《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瑶臺美化,阐邦国之风猷;银牓嘉声,茂君亲之典礼。” 清 孙枝蔚 《汪舟次以所爱笼内锦鸡命余赋诗》:“邦国养贤亦如此,应须报答见奇才。”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邦国是汉语中表示国家或政体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本义与词源

    “邦”与“国”均为“国家”的统称,但存在时代差异。“邦”在先秦文献中多指诸侯分封的领地,如《周礼》中“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国”则泛指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如《说文解字》释“国”为“邦也”。两字连用强化了国家政体的概念,常见于古代典籍,如《诗经·大雅》中“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2. 引申义与历史演变

    汉代以后,“邦国”逐渐成为对主权国家的统称,涵盖疆域、政权与民众。如《汉书·地理志》称“凡邦国大小相维”,强调国家间的层级关系。唐代孔颖达疏解《尚书》时,将“邦国”释为“诸侯之国,天子之邦”,体现中央与地方的治理结构。

  3.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邦国”常与“社稷”并用,承载伦理与礼制内涵。如《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治国”即指治理邦国,需遵循“仁政”与“德治”。这一概念亦被用于诗词,如文天祥《正气歌》中“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抒发对邦国气节的赞颂。

  4. 现代语言使用

    当代汉语中,“邦国”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如“多民族邦国”“联邦制邦国”,强调政治实体的法律属性。《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拥有主权的国家或政治实体”。

网络扩展解释

“邦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āng gu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国家
    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常见于古文和现代汉语的正式表达。例如清代孙枝蔚诗句“邦国养贤亦如此,应须报答见奇才”,鲁迅《文化偏至论》中也有“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的用法。

  2. 古代诸侯封地
    古时“邦”指较大的诸侯封土,“国”指较小的,后连用泛指国家。如《文选·刘琨·劝进表》提到“或多难以固邦国”。


二、历史演变

  1. 政治实体发展阶段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邦国被视为文明社会初期的政治形态,是“小国寡民”式的初始国家。其演进路径为:邦国→王国→帝国,核心区别在于权力结构(如是否出现王权、中央集权)。

  2. 邦国林立时期
    如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曾呈现“万邦林立”的格局,即史书中的“尧舜万国”。


三、现代用法

  1. 国际关系语境
    可指国家间的友好同盟关系,如“英联邦国家”。

  2. 人名寓意
    作为名字时,“邦”象征国家,“国”体现治国抱负,组合表达对个人成就的期许。


四、典型例句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搜狗百科、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脉百绪北宫子拨楞吃敲才愁凄戳不住从信大圆智大祝彫苓独具慧眼鹅肠赋敛高会海军航空兵含糊黄登登宦孽借名记籍经术锦纶积祘齎用蠲洁六六鳞篓子妙颜明勑年轻瓯檥髼松敲骨取髓窃疾气慨青鸟球队泉客扰扰入鸥是非之地世论疏隔丝丝入扣讼府蹋顿太平令逃返替漏体靣外命夫亡国僞孔传未殊乌篷船纤鳞闲篇斜川谐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