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蹋顿的意思、蹋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蹋顿的解释

1.本为 辽西 乌桓 首领名。 汉献帝 时, 丘力居 死,从子 蹋顿 有武略,代立为王。后为 曹操 击败于 柳城 ,斩之。见《后汉书·乌桓传》。后亦借指异族首领。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谢借马表》:“感 燕 骨而长鸣,君恩罔报;向朔云而驤首,蹋顿方擒。”

2.犹跌倒。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赵·刘聪》:“将战饮数斗,常乘赤马,无故蹋顿,乃乘小马。”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蹋顿”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历史人物(专有名词)

  1. 身份背景
    蹋顿(?—207年)是东汉末年辽西乌桓(乌丸)首领,为乌桓大人丘力居的从子。丘力居去世后,他因骁勇善战、谋略过人,被推举为三郡乌桓联盟首领。
    史载其“才略百蛮,边长老比之匈奴冒顿”,曾收留中原流亡势力,成为北方重要军事力量。

  2. 结局与影响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蹋顿于白狼山之战中被张辽斩杀,乌桓势力衰落。后世文学中常以“蹋顿”代指异族首领,如唐代陈子昂《为建安王谢借马表》中“蹋顿方擒”即用此典。


二、动词/成语用法

  1. 基本含义
    指“跌倒”或“脚步沉重不稳”,如《十六国春秋》记载刘聪战前“乘赤马无故蹋顿”。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行走时步伐笨拙、踉跄的状态(补充为成语,但权威性较低,需谨慎使用此定义)。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文或文学描述,如“蹋顿失足”“蹋顿而行”,强调动作的失衡或艰难。


该词需结合语境区分——作为历史人物时特指乌桓首领;作为动词则表“跌倒”或步履不稳,多见于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蹋顿》的意思

《蹋顿》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于形容人或动物行走时脚步沉重、不稳定的样子。它表示的是一种重踏地面的力量感和不稳定的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

《蹋顿》的部首是足部(走之足),由右边的“足”字为部首。

《蹋顿》总共有14个笔画。

来源与繁体

《蹋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起源于古代汉族民间语言发展而来。它的繁体字为「踏頓」,在繁体字中多用于古代文献或书法中的书写。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蹋顿的写法可能会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其中,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将“蹋”字旁边的“辛”字修改为“八”字,形如“踏”。但现代汉字规范统一以后,这种写法已经不再使用。

例句

1. 他疲倦地蹋顿着,好像马蹄声般响亮。

2. 狼群的脚步声蹋顿地逼近,吓得他们连忙逃走。

3. 老人走路时脚步蹋顿,看上去非常有力。

组词

1. 蹋实:形容脚步沉重而有力。

2. 蹋破:形容用力大、使劲践踏而打破。

3. 蹋跤:意为摔倒,形象地描述了猛然间脚步踉跄而摔倒的动作。

近义词

1. 踉跄:表示行走时脚步不稳定、摇摇晃晃。

2. 踉蹌:指脚步不稳定,行走时发出声音。

反义词

1. 轻巧:表示行走时脚步轻盈、稳定。

2. 稳健:表示行走时脚步稳定,不摇晃。

别人正在浏览...

本山变压器补残守缺财门长杰城旦次第大班眈视搭子點逗颠末鼎湖恶垛繁开犯乱怫悦干脆共砚席遘罹勾讫魂交昏迷不醒絜皋进寸退尺禁毁稷禼翁开道卡卡克郎球科算栏干子理化另收马磨茅蒐默解罴虎平复帖起动器钦承轻黠轻下邱垤日增月盛入蜀记时铜首绖顺从私庇宿鹭索合搨子头尾蛙鸣蚓叫猥凡为了显显翼翼鞋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