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僞孔传的意思、僞孔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僞孔传的解释

《古文尚书》 东汉 时已亡佚,至 东晋 元帝 时, 梅赜 (一作 “梅颐” 、 “枚颐” )献 孔安国 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 唐 孔颖达 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 宋 吴棫 朱熹 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 清 阎若璩 惠栋 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 孔安国 《尚书传》为“伪 孔 传”,以明非真出于 孔安国 之手。亦省称“ 伪孔 ”、“ 伪传 ”。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尚书》:“ 郑 义与伪 孔 不同,有伪 孔 胜於 郑 者。”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七:“《书》主伪 孔 ,亦多空谈。 孔 传 河 北不行,正义专取二 刘 ,序又各言其失,由伪传本无足徵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伪孔传"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与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术语,特指托名为西汉学者孔安国所作的对《尚书》的注释(即"传")。其核心含义与学术争议如下:

一、定义与背景 "伪孔传"全称《古文尚书孔氏传》,传统上被认为是孔安国为西汉时发现的"古文尚书"所作的注解。但经后世学者(尤其是明清考据学家)考证,该书实际成于魏晋时期,非孔安国亲撰,故冠以"伪"字以示区别。其内容包含58篇《尚书》经文及注释,取代了汉代流行的今文29篇《尚书》及东汉马融、郑玄的注解,自唐代被官方定为标准注本(《五经正义》采用),影响深远。

二、辨伪关键点

  1. 作者之伪:孔安国生平(约前156年-前74年)与书中涉及的学术概念(如"十六字心传")、地名沿革(如"金城郡"设于东汉)存在时代矛盾。
  2. 文本来源之伪: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声称源自孔壁古文本,但比汉代记载多出25篇,文风平易,与先秦古奥文体不符。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列举128条证据系统证伪。
  3. 注释之伪:注文多袭取东汉郑玄注,杂糅谶纬思想,与西汉解经风格迥异。

三、学术价值与影响 虽系伪托,但"伪孔传"仍有重要价值:

四、现代研究定论 当代学界普遍接受"伪孔传"为魏晋学者伪作的结论,但强调其反映汉魏之际的经学思想演变。出土文献(如清华简)证实部分"伪古文"篇目确有更早渊源,但整体文本定型不早于东晋。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1. 《隋书·经籍志》(唐代官修史志)

    记载《古文尚书》传承脉络及梅赜献书始末。

  2.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清代考据学著作)

    系统论证"伪古文"及"伪孔传"的辨伪依据。

  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代官修书目)

    评述《古文尚书》真伪公案及学术影响。

  4. 刘起釪《尚书学史》(现代学术专著)

    梳理"伪孔传"形成过程与思想史价值。

  5. 《中国经学思想史》(姜广辉主编)

    分析"伪孔传"在经学诠释传统中的角色。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僞孔传”的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僞孔传”指东晋梅赜(或作梅颐、枚颐)所献的《古文尚书》注释本,托名为西汉孔安国所作。因该书实际为后人伪造,故称“伪孔传”,以区别于真实的孔安国注本。

  2. 历史背景

    • 《古文尚书》在东汉时已失传,东晋元帝时期(317-322年)梅赜声称发现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并献于朝廷。
    • 唐代孔颖达编纂《尚书注疏》时,以此版本为底本,使其成为官方经典。
  3. 辨伪过程

    • 宋代质疑:吴棫、朱熹最早提出文本存在矛盾,怀疑其真实性。
    • 清代定论: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和惠栋《古文尚书考》通过考据学方法,系统论证其为伪作,最终被学界公认。
  4. 学术影响

    • 虽系伪作,但长期被奉为经典,影响唐代至清初的经学研究。
    • 清代学者如陈澧指出“伪孔传”部分注释优于郑玄注本,但皮锡瑞批评其内容多空泛议论()。
  5. 相关术语
    常简称为“伪孔”或“伪传”,清代文献中多以此指代该版本。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辨伪细节或历史争议,可参考《东塾读书记·尚书》《经学历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鳌天柏梯谤讥孱弱谄诉充气冲正出入法丛兰盗税倒言电稿钉疽遁害敦良遁幽飞蓬乘风甘意歌唫挂镫钱谷帛闺娃悔过自新魂飞天外进项急起直追吉朔踞齿欿傺慷慨激烈狂悻辽天华表厘弊丽精沴戾励志竭精罗计茂绩面向过程的语言谧静弥沦逆探飘淋轻舸驱妖区长三号奢傲蛇渊囿酸解素气天资雄厚条帚推辞脱落外才婉转畏俯霞蒸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