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文具盒的戏称。 宋 林洪 《文房图赞》:“ 槃都丞 ,名 藏 ,字 利用 ,号 通悟先生 。”按,旧时放置文具的器皿称都盛盘,或都珍盘,故戏封之为“盘都丞”。
“槃都丞”是一个古代对文具盒的戏称,其解释综合如下:
词义解析
该词由“槃(盘)”“都”“丞”三字组成:
出处与背景
源自宋代林洪《文房图赞》,书中将文具盒拟人化,称其名为“藏”,字“利用”,号“通悟先生”。这种命名方式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房用具的雅趣,常以官职或称号赋予器物人格化特征。
文化内涵
该词属于“文房戏封”传统,即通过幽默的官职封号体现器物功能。例如,砚台称“石虚中”(字“居默”),毛笔称“毛中书”,而文具盒因收纳功能被戏封为“丞”(辅佐之职)。
字形与读音
总结来看,“槃都丞”是宋元时期文人雅士对文具盒的拟人化戏称,兼具实用描述与文化隐喻,体现了古代文房文化的诙谐与艺术性。
《槃都丞》(读音pán dū chéng)实际上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指的是官职中的“管理员”或“主管官员”。在古代,各地政府机构会设立类似于现代行政区划中的“州县”的行政单位,而槃都丞就是这个单位中的主管官员。
“槃都丞”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十”,其中“木”表示木材,而“十”则为数字符号。根据笔画计算,整个词语共有16个笔画。
《槃都丞》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在明朝以前,中国古代的县设有一个名为“槃都丞”的官职,主要负责管理县一级的政务和行政事务。
在繁体字中,可以使用“盤都丞”的形式来代替“槃都丞”,保留了字形的特点,但在简化字中已经逐渐不再使用繁体字。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尚无明确的官方标准。因此,具体的字形会有一定的变化。然而,大体上来说,《槃都丞》这个词的字形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
1. 这位槃都丞负责管理本县的各项行政事务。
2. 槃都丞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规划方案。
槃都丞没有可以直接与之组成复合词的常用词汇。它主要用作一个独立的词语,用于指代古代的官职。
类似于槃都丞的官职还有州丞、县丞、县守等,它们也都是古代官制中主要负责地方行政管理的官员。近义词可以有其他官职词汇,如州丞、县丞等。
槃都丞的反义词可以认为是“民众”或“群众”,因为槃都丞是上级政府机构对地方行政进行管理的官员,而民众则代表着被管理的对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