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王弼 注:“处内而居重阴之下,而履不失中,不徇於外,任其真者,立诚篤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又《繫辞上》:“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后因以“鹤鸣之士”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后汉书·杨赐传》:“斥远佞巧之臣,速徵鹤鸣之士。”《资治通鉴·汉灵帝光和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鹤鸣之士,言士之修身践言,为时所称者也。”
“鹤鸣之士”是一个源自《周易》的成语,指有才德声望却隐居不仕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典故
出自《周易·中孚》的“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王弼注解认为,鹤在隐蔽处鸣叫,其子应和,比喻有德者虽处隐逸,仍能感召他人。后《后汉书·杨赐传》进一步引用,强调这类隐士的品德与影响力。
核心含义
用法与示例
褒义属性
该词为褒义词,常用于赞誉品德高尚的隐逸贤者。
总结来看,“鹤鸣之士”不仅体现古代对隐逸文化的推崇,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内修德性、外应时势”的理想人格追求。
《鹤鸣之士》这个词意指“具备卓越才能的人”,其中鹤和之士是组成这个词的两个部分。
鹤(hè)字的部首是鸟,总共有11画;之(zhī)字的部首是亻,总共有3画;士(shì)字的部首是土,总共有3画。
《鹤鸣之士》这个词来源于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小说,描写了一个鹤鸣集团中的才子,因为他们的才华横溢而得名。
《鹤鳴之士》是《鶴鳴之士》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鹤字的变体有很多。最早的写法为䲢,后来又变为鷁、鶴,最终演变成现代的鹤。
他是这个行业的鹤鸣之士,凭着出色的才能在业界赢得了众人的赞赏。
鹤行、鹤立、鹤舞、鸣篇、士人、士气。
骤雨之士、佼佼之辈、俊杰、英才。
平庸之人、寻常百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