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尺一诏的意思、尺一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尺一诏的解释

诏书。 南朝 梁 吴均 《答萧新浦》诗:“身紆丈二组,手擎尺一詔。” 唐 顾况 《和翰林吴舍人兄弟西斋》:“新裁尺一詔,早入 明光宫 。”参见“ 尺一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尺一诏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诏书形式,其名称源于书写材料的形制规格,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礼仪内涵。具体释义如下:

一、核心定义

指汉代皇帝颁布诏书时所用的一种特定规格的简牍。因简牍长度约合汉制一尺一寸(约25-26厘米),故称“尺一诏”。此类诏书代表最高皇权,多用于重大政令或紧急军务。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尺一”词条释义。

二、形制特征

  1. 材质规格:以竹木简牍为载体,单片书写,长度严格限定为“尺一”。区别于常规文书(如“尺牍”指普通书信),突显皇命庄严。

    来源:王国维《简牍检署考》对汉代简牍制度的考证。

  2. 书写形制:单片独立成文,首行标注“制诏”或“皇帝问”等抬头,结尾加盖玺印。因形制短小,内容需高度凝练。

    来源: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三章。

三、功能与用途

  1. 特权象征:仅限皇帝使用,臣下奏疏禁用此规格(臣民上书称“尺一板”以示区别),体现封建等级秩序。

    来源:《后汉书·李云传》载:“尺一拜用,不经御省”,反映其专属性。

  2. 紧急文书:多用于敕封、征调、密令等需快速传递的指令。如《汉书》载匈奴以“尺一牍”汉廷,侧面印证其高效性。

    来源:《汉书·匈奴传》及颜师古注疏。

四、历史演变

东汉后随简牍制度衰落,“尺一诏”形制逐渐消亡,但“尺一”作为诏书代称仍见于文献(如唐宋诗词),成为皇权的文化符号。

来源:吕静《中国古代文书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对诏令载体变迁的论述。


权威参考文献原文链接(供延伸阅读):

  1. 《后汉书·李云传》原文:

    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中华典藏网)

  2.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电子版:

    国学大师文献库

  3. 汉代简牍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尺一诏”是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尺一诏”指帝王下达的诏书,名称源于其书写载体的规格。根据记载,古代诏板长度通常为一尺一寸(约25厘米),故以“尺一”代称诏书,体现皇权的庄重性。

词源与背景

  1. 名称由来
    古代诏书多书写于木牍或竹简上,标准尺寸为一尺一寸(即“尺一”)。这种规格化的形式既便于保存,又象征帝王命令的权威性。
  2. “诏”的含义
    “诏”指帝王发布的命令文书,如所述,其核心功能是传递统治者的决策或指示。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相关延伸

“尺一诏”是以文书尺寸命名的帝王诏书代称,盛行于汉唐时期。其名称、形式及使用场景,均体现古代中国对皇权仪轨的重视。如需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中引用的诗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谙识白炜逼捐布被瓦器测恩谄诳谗幸铛头春吏黨信彫甍顿食風平浪静风雨摇摆格制核反应堆河海不择细流嘿尔虹气脚家揭车祭鸟金笺极情鹫岩积雪封霜馈劳辽濶留影陆挽牧儿牡钥内閤内籞恁迭腻玉撇虚諐諐青于蓝欋推丧服僧窗上网韶华深志饰混首演双笔澍濡四伏頽光外累顽忽惋失魏草文螭乌油油遐恋显说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