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时 鲁 叔孙穆子 与 庚宗 妇人所生之子,号曰“牛”,官为“竖”,称“竖牛”。颇受宠爱,年长,使参与政事,后酿成祸乱。见《左传·昭公四年》和《昭公五年》。《淮南子·说林训》:“ 叔孙 之智,欺於 竖牛 。”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 叔孙豹 之暱 竖牛 也,祸成於 庚宗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术数》:“ 叔孙豹 梦天厌己,而得 竖牛 之祸。”
“竖牛”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专有名词,其含义需结合《左传》等文献来理解:
基本定义
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穆子(叔孙豹)与庚宗妇人的私生子,本名“牛”,因担任“竖”(古代对未成年仆役或低级官吏的称呼)的官职,故称“竖牛”。
历史事件
竖牛虽受父亲宠爱并参与政事,但后来引发家族内乱。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他通过权谋排挤嫡子,导致叔孙氏家族权力斗争,最终酿成祸端。
文化引用
后世文献如《淮南子·说林训》提到“叔孙之智,欺於竖牛”,三国李康《运命论》也以此典故说明宠信不当的后果,成为警示后人慎用亲信的典型例子。
注意辨析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非凡才能”的成语,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属于误读。主流含义仍以历史人物为主。
建议结合《左传》原文或权威历史词典进一步了解详细事件脉络。
竖牛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用竹木等材料制作的立体牛形工艺品。
竖牛的部首是⺧(牛字旁),共有11画。
竖牛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常常作为一种装饰品和饰物出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东周时期。
繁体字“竪牛”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简体字“竖牛”意思相同,只是书写形式略有区别。
在古代写作竖牛的时候,有时采用的是“豎牛”的写法,与现在的“竖牛”相似,只是字形稍有差异。
1. 他给我送了一个精美的竖牛,非常符合我家的装饰风格。
2. 这个古代竖牛是考古学家在古墓中发现的,非常珍贵。
竖牛没有常见的常用词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词语。
在词义上,竖牛的近义词可以是竹牛、木牛。
在词义上,竖牛的反义词可以是 卧牛、立马、卧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