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县太君的意思、县太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县太君的解释

古代妇女封号。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嫔御命妇·太君》:“ 唐 制四品妻为郡君,五品为县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君,封称太,此其始也。”《宋史·职官志十》:“詔定文武羣臣母妻封号……贵人母封县太君……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母封县太君……其餘升朝官已上遇恩,并母封县太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县太君”是中国古代对特定身份女性的一种尊称,其核心含义和演变如下:

  1. 基本释义与历史背景:

    • 本义:指县令(知县)的母亲或妻子。这是该词最直接和常见的含义。在古代宗法社会,县令作为一县之长官,其母亲或妻子会因其子的官职或丈夫的地位而获得相应的尊称和封赠。
    • 封赠制度下的产物:随着古代封赠制度的发展,“县太君”逐渐演变为一种命妇封号。根据《宋史·职官志》等史料记载,宋代朝廷常对中高级官员的母亲或妻子授予封号,“县太君”是其中较低等级的一种,通常对应七品官(如县令)的母亲或妻子。这时的“县太君”已不严格限定于现任县令的眷属,而是成为一种代表身份等级的称号。
  2. 词义演变与引申:

    • 泛指县令眷属:在民间通俗用法和文学作品中,“县太君”常被用来泛指或尊称县令的母亲或妻子,带有一定的恭维和尊敬意味,有时也略带调侃。这种用法更侧重于其与县令的亲属关系,而非严格的封号等级。
    • 象征意义:有时也用来指代或象征县令家庭中地位尊崇的女性长辈,强调其在家中的权威地位。
  3. 使用场景:

    •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古典小说(如《红楼梦》中偶有提及类似尊称)和戏曲中,用以描述官员家眷的身份或作为社交场合的尊称。
    • 在现代汉语中,“县太君”一词已基本不再用于实际称谓,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出现于讲述古代社会、文化的语境中。

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县太君”是古代中国对特定女性群体的封号,主要用于官员母亲或妻子的封赠,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1. 起源与制度
    “县太君”一词始于唐代,最初与官员品级挂钩。根据记载,唐代规定五品官员的妻子封为“县君”,其母则加“太”字,称为“县太君”。宋代沿袭此制,并细化为不同等级,如《宋史·职官志》提到“庶子、少卿监、郎中、赤县令等官员之母可封县太君”。

  2. 封赠对象
    该封号主要授予中低级官员的母亲或妻子。例如,宋代五品官员的母亲可获此封号,而四品官员的母亲则封为“郡太君”,更高品级则对应“国太夫人”等称号。

  3. 历史演变

    • 唐代:五品官员妻为“县君”,母为“县太君”。
    • 宋代:扩展至更多官员亲属,如京府少尹、郎中等级别官员的母亲均可受封。
    • 北周至五代:县君封号位列郡君之下,唐代内命妇体系中,县君为三、四品官员之妻的封号。
  4. 文化意义
    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母凭子贵”的社会观念,通过封号彰显家族地位。例如,韩愈在祭文中曾用“某县太君”尊称逝者母亲。

  5. 与其他封号的区别
    “县太君”与“郡太君”“国太夫人”等形成等级序列,具体对应官员品级。如宋代规定:“国太夫人”为一品,“郡太君”为四品,“县太君”为五至七品官员之母的封号。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封赠规则或实例,可参考《事物纪原》《宋史·职官志》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护挨肩擦背表厉兵秩残废成串蠢头蠢脑错综带眼大模厮样叨位得意门生鹅项懒凳凤舞鸾歌奉止广武寒陋含孕黄河水清欢哄扈簿戟架京域酒材涓微柯欘胯下韩侯揆景老来少淩辱绿茵茵谩且面庞命舃末视蜺旄旁出蟛蜞僻然情爱青冥荣峻扇提罗烧头稍纵即逝饰辞势力眼逝运太阳年天成天随子霆雷外牧玩治猥衰委纵午贯吴郡星郎无宰贤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