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宣布罪状而加以声讨。语出《论语·先进》:“ 季氏 富於 周公 ,而 求 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先生须索鸣鼓而攻,免使得罪圣门名教。”《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他们竟自闭门不出,还道我不是安分之徒,竟大家‘鸣鼓而攻’起来。”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作家以他的文笔活动来动员大众,努力实际工作,而竟目之为‘从政’,不惜鸣鼓而攻,这倒不仅是一种曲解,简直是一种诬蔑!”亦省作“ 鸣攻 ”。 唐 杜牧 《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仗义悬无敌,鸣攻故有辞。”
“鸣鼓而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该成语字面意为“敲响战鼓,公开攻击”,比喻公开宣布罪状并加以谴责或讨伐。其核心在于强调对错误行为的公开声讨,常见于正式或严肃语境。
经典来源
出自《论语·先进》:春秋时期,鲁国权臣季康子推行税制改革,孔子弟子冉求支持这一举措。孔子反对变革,愤然表示“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即号召其他学生公开声讨冉求。
历史背景
该典故反映了古代对“礼法”的重视,以及公开谴责违背道义之人的传统。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论语》原文或相关历史解析。
“鸣鼓而攻”是一个成语,意为鼓动战争,向敌人发起攻击。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在战争时期,通过鸣响战鼓、号角来号召和鼓舞部队,然后发动攻击的情景。
《鸣鼓而攻》这个成语的拆分为:“鸣”(鸟部,11笔)+“鼓”(音部,13笔)+“而”(尔部,6笔)+“攻”(攴部,7笔)。
《鸣鼓而攻》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实际情况,用于形容在战场上鼓动士气并向敌方发动攻击的情况。它最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成功立事,当鸣鼓而攻之。”相传战国时期国君公孙丑在面临强敌时,鸣响战鼓,激励士气,最终成功立下战功。
在繁体字中,该成语的写法为「鳴鼓而攻」。
汉字的写法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鸣鼓而攻》的写法分为“鳴鼓而攻”(鸣字的“鸟”部字形为“鳥”,攻字的“攴”部字形为“父”)。
1. 在战场上,士兵们鸣鼓而攻,向敌人展开猛烈进攻。
2. 他们希望通过鸣鼓而攻,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1. 鼓舞士气
2. 发起攻击
3. 鸣响战鼓
4. 鸣鼓
5. 攻击敌人
1. 鸣金收兵
2. 鸣锣开道
3. 鼓起勇气
1. 和平妥协
2. 和解
3. 缓和局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