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著名法曲。为 开元 中 河西 节度使 杨敬忠 所献。初名《婆罗门曲》。经 唐玄宗 润色并制歌词,后改用今名。传说中亦有为 唐玄宗 登 三乡驿 望 女儿山 及游月宫密记仙女之歌归而所作等说,虽荒诞不可信,但每被诗人搜奇入句。 唐 刘禹锡 《三乡驿楼伏睹玄宗女儿山》诗:“ 三乡 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明 何景明 《听琴篇》:“忽然翻作 广寒 游,知是《霓裳羽衣曲》。”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三。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宫廷乐舞套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后的详细解释:
起源与演变
该曲最初名为《婆罗门曲》,由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或杨敬忠)进献。唐玄宗李隆基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融入道教元素和神话意象,并更名为《霓裳羽衣曲》。另有传说称玄宗游月宫时受仙乐启发而创作,虽为附会之说,却增添了传奇色彩。
艺术特点
文化影响与文学记载
该曲被视为盛唐乐舞巅峰之作,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详细描述了其演奏过程,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及《长恨歌》中“惊破霓裳羽衣曲”等诗句均印证了其历史地位。
后世意义
现代语境中,“霓裳羽衣曲”也用于形容极尽华丽的服饰或超凡脱俗的美感,但其核心仍指向唐代这一融合多元文化的艺术瑰宝。
注:部分文献对献曲者姓名(杨敬述/杨敬忠)及创作细节存在差异,需结合史料进一步考证。
《霓裳羽衣曲》是一首古代音乐作品,也被用作是汉字中的一个词语。这个词语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霓裳羽衣曲》字面意思是指一首歌曲,也可以引申为一种服饰。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
《霓裳羽衣曲》的拆分部首是“雨”和“衣”,总共有13个笔画。
《霓裳羽衣曲》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文人通过这个词语来描绘宫廷中妃子的美丽形象。
《霓裳羽衣曲》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霓裳羽衣曲。
在古时候,《霓裳羽衣曲》的写法和现在基本相同,只是字形可能有些许差异。
1. 听了《霓裳羽衣曲》,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妙的画卷中。
2. 这位舞者穿着一袭霓裳羽衣曲,优雅地舞动着身姿。
组词示例:霓裳、羽衣、曲调。
近义词示例:绮罗、华美、婀娜。
反义词示例:朴素、平凡、简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