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骇而悲伤。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城隍门客》:“ 森 ( 黄森 )亦不得志以死,死数月,其妻在兄家,忽著 森 在时衣,与兄长揖,容止声音如真, 子固 惊愴。”
“惊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惊怆”表示惊骇而悲伤,包含两种情感:一是因突发事件感到震惊、害怕(“惊”),二是由此引发的内心悲伤(“怆”)。例如:见到已故亲人的身影时,既惊恐又悲痛。
多用于描述突发的、令人震撼的悲伤情境。如宋代洪迈《夷坚乙志》记载:某人见到亡妻重现时“惊怆”,既惊骇于超自然现象,又因思念而悲痛。
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夷坚乙志·城隍门客》:“子固惊怆”。现代用法延续古义,如描述灾难中人们的复杂情绪。
总结来看,“惊怆”是一个兼具震惊与悲伤的复合情感词,适用于突发的悲剧性场景,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深层情绪。
惊怆(jīng chuàng)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极度惊慌失措、非常恐惧的样子。
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心”和“怀”,笔画数为11画。
“惊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籍《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故使厥怀犹惊惸。”在这里,“惊惸”和“惊怆”意义相近。
在繁体中,这个词的写法为「驚怆」。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一种写法是“驚聰”,其构造中的“聰”表示思考、聪明。在这种写法中,“惊怆”的含义泛指因为惊慌导致思维混乱。
以下是一些关于“惊怆”的例句:
1. 他听到突然的大喊声,吓得整个人都惊怆了。
2. 她看到飞快跑来的汽车,一下子就惊怆地几乎无法动弹了。
组词: 驚慌失措、驚恐、驚愕。
近义词: 惊慌、恐惧。
反义词: 没有反义词与“惊怆”相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