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声调的意思、声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声调的解释

(1) [tone]

(2) 指说话、读书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鲁迅《藤野先生》

(3) 字调;汉语的四声

(4) 音乐的调子

声调悠扬

详细解释

(1).音乐的曲调或诗文的节奏。《晋书·嵇康传》:“夜半,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 康 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絶伦。”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吾将譟礼乐,声调摩清新。” 清 沉钧德 《<元诗别裁集>序》:“读《百一钞》,渢渢乎,洋洋乎,气格声调,进乎古矣。” 吕叔湘 《语文常谈·声韵调》:“有人能用马头琴等乐器模仿唱戏,熟习那段戏词的人就能从那声调的高低升降上听出字眼来。”

(2).指说话时的腔调。 柳青 《铜墙铁壁》第八章:“ 银凤 的声调里还是带着她一向的坚定,只是有些匆忙。” 阿英 《城隍庙的书市》:“一脸的忧郁,声调也很凄楚。”

(3).汉字字音的高低升降。古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类。普通话的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另有轻声。 王力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声调是汉语语音系统中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变化特征,指音节内部的高低升降模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声调是“字音的高低升降”,其变化主要由音高决定,是汉语音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汉语中,声调具有区分词义的核心功能。以普通话为例,同一音节“ma”搭配不同声调可表示不同含义:阴平调(mā,妈)、阳平调(má,麻)、上声调(mǎ,马)、去声调(mà,骂)。这种“声调别义”的特性是汉藏语系的典型标志,与英语等非声调语言形成显著差异。

声调的语言学特征包含两方面:

  1. 调值:声调实际的高低升降曲度,采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量化。例如普通话阴平调值为高平˥˥(55),阳平为中升˧˥(35),上声为降升˨˩˦(214),去声为全降˥˩(51)。
  2. 调类:声调的历史分类体系。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演变为现代汉语各方言的调类基础,普通话归并为四类,粤语保留九声,吴语普遍七至八声。

声调作为超音段特征(suprasegmental feature),其物理属性体现为基频(F0)的时变模式。实验语音学证实,声调感知依赖音高相对变化而非绝对频率,且受语调、轻重音等韵律因素影响发生协同变调。例如普通话上声在语流中常变为半上声(21调值)。

声调研究对汉语教学与计算语言学具有重要意义: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
  2. 王士元.《语言的探索》.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语文出版社,2001.
  4.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李爱军.《汉语语调与声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网络扩展解释

“声调”一词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以下是主要解释:

一、语言学中的声调

指音节中音高变化模式,用于区分词义或语法功能。例如:

  1. 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基本声调:

    • 第一声(阴平):高平调(如“妈”)
    • 第二声(阳平):升调(如“麻”)
    • 第三声(上声):降升调(如“马”)
    • 第四声(去声):降调(如“骂”)
  2. 声调语言特征:

    • 60%以上人类语言属于声调语言(如汉语、泰语、约鲁巴语)
    • 非声调语言(如英语)通过重音区分词义
    • 日语虽非声调语言,但有「高低アクセント」

二、音乐中的声调

指音高体系或调式特征:

  1. 绝对音高:如标准音A=440Hz
  2. 调式系统:如大调(明亮)、小调(忧郁)
  3. 民族音乐: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

三、其他引申义

声调在语言交流中尤为关键,普通话母语者能通过声调差异辨别近80%同音字,这也是汉语诗歌平仄格律的声学基础。音乐中的声调体系则构建了不同文化音乐风格的核心框架。

别人正在浏览...

白嘲白水泥柏夭渤海湾鉢授常断车輮登朝底数短蓬笃学好古翻眼复员干浼告匿过氧鼓行黑漆板凳红点颏还年卻老回图使火林山鲛瞂竭智近路谲觚可待苦主览观两性留声器瞒天要价马前课勉勗逆尸攀槛飘风骤雨瓶坠簪折乞归养七闽擎天架海齐蓁蓁全兵群动擅杀沈纶筮地霜干刷淤四鄘头牲土妓微闻无姑五月飞霜小吝锡赐析伐西姥习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