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碧襕的意思、碧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碧襕的解释

(1).绿色的襴衫。为古代执仪仗的卫士所服。《宋史·仪卫志六》:“殿中职掌执繖扇人,服幞头、碧襴、金铜带、乌皮鞾。”

(2).指穿碧襴的卫士。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金吾仗碧襴一十一,各执仪刀。”《宋史·仪卫志一》:“次都押衙二人,立於碧襴之南,少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碧襕(bì lá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特指古代服饰中的一种青绿色襕衫。以下从词典释义、结构分析、历史演变及文化象征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核心释义

  1. 词义构成

    • 碧:本义为青绿色的玉石(《说文解字·玉部》),引申为青绿色调。
    • 襕:指古代衣袍下摆接缝的横襕(《广韵·平声·寒韵》),后指带有这种装饰的长衫。

      组合义:以青绿色为主色调、下摆带横襕的正式袍服。

  2. 历史功能

    唐代起成为官服制式,《新唐书·车服志》载:“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碧襕为六至七品官员常服。宋代沿袭此制,《宋史·舆服志》明确“碧襕”为八、九品文官公服。

二、文化象征

  1. 身份标识

    碧色在官服体系中象征中下级文官阶层,与紫色(一品)、绯色(四品)形成等级区分,反映古代“以色明秩”的礼制思想(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 审美意蕴

    碧色取意自然生机,《释名·释采帛》称“碧,泽也,润泽而生”,襕饰则体现“衣冠整肃”的儒家仪范,合为“文质相彰”的服饰美学典范(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

三、形制演变

时期 形制特征 文献依据
圆领右衽,膝下施横襕 《通典·礼典》
腰间加襞积,袖宽三尺 《梦溪笔谈·故事一》
渐入士人常服,色改淡青 《明会典·冠服》

四、文学意象

诗词中常借碧襕喻指寒门士子,如: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即碧襕制式,成为唐代贬谪文人的典型符号(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参考文献

  1. 欧阳修《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脱脱《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
  4.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碧襕”是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1. 基本释义
指绿色的襕衫,属于古代仪仗队卫士的专用服饰。襕衫是一种上下连缀的袍服,腰部常加横襕装饰,碧色(青绿色)在宋代仪卫制度中具有等级或职能标识作用。

2. 引申含义
亦可代指身穿碧襕的仪仗卫士。例如《宋史》记载,金吾卫仪仗中有“碧襕十一人,各执仪刀”,此处“碧襕”即指卫士身份。

3. 服饰搭配与功能
据《宋史·仪卫志》记载,碧襕需搭配幞头(头巾)、金铜腰带、乌皮靴,整体着装庄重统一,体现仪仗场合的威严性。此类服饰不仅用于日常仪卫,也出现在重要典礼中,如帝王出行或宫廷仪式。

4. 历史文献佐证

总结
“碧襕”兼具服饰与身份的双重含义,是研究宋代仪卫制度与服饰文化的重要词汇。若需进一步考证细节,可查阅《宋史·仪卫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拜摺拔足背奶族璧羔鼻环禀墙蟾枝酬待楚王城大吵大闹大妇雕破调腔吊桥都録惰侈方弘風鐵富藏敷佑关堡咕啜贺世幻士交讼际留经堂姬仆老上灵明栎散六卿流死龙骧虎啸炉瓶三事孟尝君闵悔末艺跷踦起样趋驰日许时间山鸡照影睒熌深敏仕途释疑水桥殊尊松影唐装体液通光拓绪往则委付伪态无事箱奁歇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