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锵的意思、趋锵的详细解释
趋锵的解释
形容朝拜、进谒时步趋中节。 宋 梅尧臣 《送唐紫微知苏台》诗:“ 吴 娃结束迎新守,府吏趋鏘拜上官。”《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此时不及寒暄,便恭肃趋鏘,上堂给父母请了安。”参见“ 趋蹌 ”。
词语分解
- 趋的解释 趋 (趨) ū 快走:趋走。趋进。趋前。趋奉。趋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趋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趋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 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趋向。趋势。大
- 锵的解释 锵 (鏘) ā 〔锵锵〕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如“锣鼓锵锵”。 (鏘)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趋锵"(qū qiāng)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行走时佩玉碰撞发出的清脆悦耳之声,带有庄重、恭敬的意味。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词义解析
- 本义: 指人行走时,身上佩戴的玉饰(如组玉佩)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趋”指小步快走(一种表示恭敬的行走姿态),“锵”是象声词,模拟金石撞击的清脆声响。
- 引申义: 由于“趋”本身带有恭敬、谨慎的含义,“趋锵”之声常与礼仪场合相关联,因此该词也象征着庄重、肃穆、合乎礼节的仪态和行为。它描绘的不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符合礼制规范、体现身份与修养的动态形象。
二、 文化内涵与应用
“趋锵”一词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中“以玉比德”的观念和“礼以节行”的思想:
- 玉德象征: 玉在中国文化中是高洁品德的象征。君子佩玉,行走时要求步伐稳健合度,使玉佩发出和谐有节律的“趋锵”之声,以此时刻提醒自己言行要符合道德规范,举止要温文尔雅。《礼记·玉藻》有云:“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则鸣佩玉…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这生动说明了佩玉之声与礼仪举止的紧密联系。
- 礼仪规范: “趋”作为一种特定的恭敬步态(介于“行”和“走”之间,速度稍快但步伐较小),是古代在尊长、宾客面前或特定礼仪场合必须遵循的行走方式。“趋锵”之声即是这种合乎礼节的步态所产生的自然音响效果,成为礼仪完备、态度恭敬的外在表现。
三、 典籍出处与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典籍,尤其是记载礼仪制度的文献中:
- 《诗经·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这里的“有玱”(玱,音qiāng,同“锵”)即指佩玉碰撞发出的声音,描绘了将领的威仪。虽未直接用“趋锵”,但描述的景象和声音效果与“趋锵”一致。
- 《礼记·玉藻》(如前文所引):这是关于“趋锵”最直接、最经典的描述来源,详细记载了君子佩玉行走的规范及其产生的“玉锵鸣”之声,是理解该词礼仪内涵的核心文献。来源:引自儒家经典《礼记》。
- 后世文学: 后世文人亦常化用此意象,用以形容庄重典雅的仪态或环境。如形容朝堂之上百官行动有序、玉佩叮咚的场景。
“趋锵”是一个承载着深厚礼乐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它字面指行走时佩玉碰撞的清脆声响,深层则象征着符合礼制、庄重恭敬的仪态和行为规范,是古代君子风范和礼仪制度在声音与动态上的具象化体现。其核心出处与权威解释主要源自儒家经典《礼记·玉藻》。
网络扩展解释
“趋锵”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读音为qū qiāng,主要用于形容古代朝拜或进谒时的仪态动作,具体指步伐节奏合乎礼节、庄重有序。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
指在正式场合(如朝拜、拜见尊长或官员)中,行走步伐遵循礼仪规范,动作与节奏协调一致,体现恭敬态度。
-
词素拆分
- 趋:本义为快步行走,引申为遵循礼节的动作。
- 锵:原指金石撞击声,此处借指动作的节奏感与庄重性。
二、出处与例句
-
古典文献用例
- 宋代梅尧臣《送唐紫微知苏台》诗:“吴娃结束迎新守,府吏趋鏘拜上官。”
-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此时不及寒暄,便恭肃趋鏘,上堂给父母请了安。”
-
语境分析
多用于描述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王的礼仪性动作,强调动作与礼节的统一性。
三、相关词语
- 趋蹌(qū qiāng):与“趋锵”同义,多见于古籍,如《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蹌兮”。
- 趋拜:快步上前行礼,侧重动作的迅捷性。
四、使用场景
该词属于古典书面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诗词或仿古文体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探讨古典词汇的演变或具体用例,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林匹克日謷色布代采光驰精大估斗府二疏恶卧風起水湧風暈俘擒妇兄袼褙功最古代鼓笛害想淮海戏划木黄耳黄梁美梦还珠守简称井灶赍用旷古奇闻跨虚老尽泪花六眸龙邛芦苻瞒天昧地嫩鹅黄鸟得弓藏袍袴僻隘朴遬平头笋歉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贤轻轻,轻轻地轻手软脚球猎壤树纱锭舍贫事验手版説不响数学腾颊天开地辟突击队枉费口舌晚宴无能为役谐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