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泄的意思、飧泄的详细解释
飧泄的解释
亦作“飱泄”。中医病名。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词语分解
- 飧的解释 飧 ū 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笔画数:; 部首:飠; 笔顺编号:
- 泄的解释 泄 è 液体或气体排出:排泄。泄洪。泄泻。 漏,露:泄劲。泄露。泄漏。泄密。 尽量发出(情绪、 * 等):泄愤。泄恨。发泄。 鼓 泄 ì 〔泄泄〕a.缓飞的样子,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b.闲散自得
专业解析
飧泄(sūn xiè)是中医术语,指一种以完全不消化食物、泻下物清稀酸臭、肠鸣腹痛为主要特征的泄泻类型。其核心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具体解析如下:
一、字义与病名溯源
- “飧”:本义为夕食(晚饭),引申为水谷结合体。《说文解字》释:“飧,餔也,从夕食”,暗示与饮食消化相关。
- “泄”:指液体或气体排出,此处特指腹泻。《黄帝内经》首次将“飧”与“泄”结合命名该病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二、核心病理特征
- 完谷不化:排泄物中可见未消化食物残渣,如谷物原形(中医称“完谷”),是脾胃虚弱、腐熟无力的直接表现。
- 泻下清稀:粪便呈水样或稀溏状,多因脾阳不足、水湿内停。《景岳全书》指出:“飧泄者,谷不化而清浊不分”。
- 气味酸臭:食物积滞发酵产生特殊酸腐臭味,区别于湿热泄泻的秽臭。
- 肠鸣腹痛:常伴肠鸣辘辘、脐周冷痛,系中焦虚寒、气机阻滞所致。
三、病因病机
- 脾胃虚寒:过食生冷或久病伤阳,致脾失健运,胃不腐熟,水谷直趋大肠。
- 肝郁乘脾:情志失调致肝气横逆犯脾,扰乱运化功能(《医宗必读》称“木旺克土”型飧泄)。
- 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清气在下而浊气不降,如《素问》所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四、权威典籍佐证
- 《黄帝内经》:奠定理论基础,提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伏邪致病说(《素问·生气通天论》)。
- 《难经·五十七难》:明确分类“大肠泄”症状:“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与飧泄特征吻合。
- 《诸病源候论》:详述病机为“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故水谷不化而泄”。
五、现代中医释义
《中医大辞典》定义:“飧泄指泄泻完谷不化,多因脾虚湿盛或肝郁脾虚所致”,强调其与现代医学中消化不良性腹泻、肠吸收障碍的相关性。
权威参考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 《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
- 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李中梓《医宗必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飧(sūn)泄是中医术语,指以大便稀溏、夹杂未消化食物为特征的泄泻病症。以下是综合解释:
-
核心定义
飧泄表现为大便清稀、含未消化食物残渣(完谷不化),常伴肠鸣腹痛、脉弦缓等症状。其名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其病机与“清气在下”相关联。
-
病因病机
主要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脾虚导致运化失常,肝郁影响气机疏泄,使水谷精微无法正常吸收,最终形成泄泻。
-
相关术语辨析
- 飧泻:与“飧泄”同义,为同一病症的不同写法。
- 湌泄:部分文献中的异写形式,但现代多规范为“飧泄”(注:此说法来自低权威性网页,需谨慎参考)。
-
经典文献依据
《灵枢经·师传》《医宗金鉴》等古籍均提及此病,强调其与脾胃虚寒、寒邪侵袭的关联。
飧泄是中医对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专称,核心特征为“完谷不化”,治疗多从疏肝健脾、升清止泻入手。需注意与普通腹泻区分,具体诊疗应结合脉象、舌象等综合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爱势贪财鼇抃保险装置边画冰消瓦解脖胦朝命摛章愁沮稠缀穿绷带钩盗军雕斲独脚五通读书种子飞菟封建制度愤盈赓和归鞅闺阈害羣之马寒虀黄毛鞑回滩活门涧谷交臂稷稷惊惶不安鲸铿技术员扛哄令子琳璵龙头锯角稆豆木吏孽尘女男蟠屈陪斗毗邪乔模乔样倾盆琼箫却鼠刀史汉收藏家税鞍水犀军鼠胎添改媮末退居豚鼠脱壳金蝉秃鹙闲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