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制度的贬称。《后汉书·仲长统传》“二十税一,名之曰貊” 唐 李贤 注:“《孟子》载 白圭 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 曰:‘子之道貊道也。’ 赵岐 注云:‘ 貊 , 夷貊 之人在荒者也。 貊 在北方,其气寒,不生五穀,无中国之礼,故可二十取一而足也。’此言欲轻税也。” 明 归有光 《与王子敬小简》之六:“惟土俗俭陋,近来务为裁损,几于貊道。” 清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四:“ 元 入中国,定天下田税:上田每亩三升,中田二升五合,下田两升,水田五升。以此貊道治天下,赋虽轻,不足法也。”
“貊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ò dào,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指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或制度,带有贬义色彩。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历史文献进一步解析:
“貊道”是古代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制度习俗的贬称,其内涵与税收、礼法密切相关,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偏见与地域差异。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孟子·告子下》《后汉书》等原始文献。
“貊道”是一个古汉字词,意为猛兽行走的路。它由部首“豕”和“辵”组成。
“貊道”的部首是“豕”和“辵”。其中,“豕”是指猪的意思,表示与猪相关的事物;“辵”指辶,表示行走的意思。整个字由9个笔画组成。
“貊”是中华民族远古部落中的一支,他们以打猎为生。因此,他们会熟悉猛兽行走的路,所以“貊”也可以表示猛兽。而“道”则表示路。所以“貊道”即表示猛兽行走的路。
“貊道”在繁体中为“貊道”,字形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常常有多种变体。而“貊道”的古汉字写法可能因时代和地域而略有不同,但整体字形基本保持一致。
1. 在森林中留下的足迹显示着猛兽的貊道。
2. 我们不能随便闯入未知的地方,那里充满了各种猛兽的貊道。
1. 貊猛:意为猛兽。
2. 道路:意为路程。
3. 貊貊:意为非常猛烈。
1. 兽径:意为猛兽行走的路。
2. 猛兽路:意为猛兽行走的道路。
1. 人行道:意为人类行走的道路。
2. 畜道:意为家畜走动的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