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貊道的意思、貊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貊道的解释

旧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制度的贬称。《后汉书·仲长统传》“二十税一,名之曰貊” 唐 李贤 注:“《孟子》载 白圭 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 曰:‘子之道貊道也。’ 赵岐 注云:‘ 貊 , 夷貊 之人在荒者也。 貊 在北方,其气寒,不生五穀,无中国之礼,故可二十取一而足也。’此言欲轻税也。” 明 归有光 《与王子敬小简》之六:“惟土俗俭陋,近来务为裁损,几于貊道。” 清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四:“ 元 入中国,定天下田税:上田每亩三升,中田二升五合,下田两升,水田五升。以此貊道治天下,赋虽轻,不足法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貊道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及文化背景进行解读。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历史文献记载,该词可从以下两个层面阐释:

一、本义溯源

“貊”古指中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如《说文解字》释为“北方豸种”),“道”在此指行为准则或习俗。故“貊道”本义指古代貊族特有的风俗礼制,引申为异族文化范式。东汉《白虎通义·礼乐》载“四夷之乐,东方曰韎”,其中“韎”通“貊”,侧面印证其文化独特性。

二、引申义演变

唐宋以降,“貊道”渐生贬义,用于批判不合中原礼教的行为:

  1. 野蛮习俗: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评“貊道”为“无君臣、父子、夫妇之伦”的原始状态。
  2. 道德缺失: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将“貊”训为“恶也”,暗含对道德沦丧的指斥。

三、现代语言学界定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综合历代注疏,定义如下:

貊道(mò dào)

  1. 古代貊族的风俗制度。
  2. 喻指野蛮粗鄙的行为方式。

学术支持:

该词现今使用频率极低,多见于研究古代民族关系或伦理观念的学术文献,使用时需严格区分历史语境与现代语义。

网络扩展解释

“貊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ò dào,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指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或制度,带有贬义色彩。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历史文献进一步解析:

1.字面与引申含义

2.历史文献中的出处

3.文化背景与演变

“貊道”是古代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制度习俗的贬称,其内涵与税收、礼法密切相关,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偏见与地域差异。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孟子·告子下》《后汉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翱翔谤语被单并凑庳湿鄙争播光不落言筌菜苔查处插带婆眵眼大会堂澹薄当兔雕蚶镂蛤顶额饭篮甘肃膏烛恭簐弓规彠过期含恨辉辉狐裘机不旋踵节动解纍巨富句指恳谈空天老大姐老炮儿倰僜连筩埒等历历在耳懔栗鲁戈轮化凝魂凝眸钕玻璃欧冶请和容卫三阳五会十面埋伏説则肃景腾挪鼍鸣鼍鸣鳖应土朱外骨乡豪象脚鼓仙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