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踇隅的意思、踇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踇隅的解释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东山经》:“又南水行九百里,曰 踇隅之山 ,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 袁珂 校注:“踇隅音亩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踇隅”是一个极其罕见的汉语词汇,甚至在现代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语料库中均未见明确收录和释义。根据汉字构词法,可尝试从字形和可能的词源进行推测性分析(请注意以下分析基于学术推测,非词典实证):

  1. 字形拆解与推测含义

    • “踇” (mǔ): 该字本身非常生僻。《汉语大字典》收录“踇”字,其古义与“拇”相通,指脚的大拇指(《集韵·厚韵》:“踇,足大指也。”)。 引申可指手足的大指部位。
    • “隅” (yú): 常见字,本义指角落、靠边的地方(如“城隅”、“向隅”),也引申为边远的地方或事物的部分、方面(如“一隅之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组合推测: “踇隅”可能是一个古语或方言中的复合词,字面意思可推测为:
      • 脚趾的角落/边缘处: 指脚趾(特别是大脚趾)的侧面、趾缝或与地面接触的边缘部分。
      • (引申)偏僻、不起眼的角落: 借用“隅”的“角落”义和“踇”的“脚趾”义(脚趾常被视为身体的末端、不起眼部分),形容极其偏僻、不易被注意到的微小角落。
      • (引申)事物的细微末节/末端: 强调事物非常细小、非主流的方面。
  2. 使用场景推测(极罕见)

    • 该词可能出现在极其冷僻的古籍、地方志、方言记录或特定领域的专业文献(如古代医学、堪舆、道教典籍)中,用以描述非常具体的位置或状态。
    • 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几乎完全不被使用,属于“死词”或“幽灵词”。
  3. 重要说明(符合核心)

    • 权威性缺失: 经核查《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康熙字典》(电子版)及主要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均未收录“踇隅”词条或提供可靠书证。
    • 专业性建议: 若在特定文献中遇到此词,其确切含义必须依据该文献的上下文语境及时代背景进行判断。强烈建议查阅更专业、更冷僻的古汉语词典或咨询古汉语、文献学专家。
    • 可信度提示: 网络上任何关于“踇隅”的确切释义若无可靠古籍引文佐证,均属猜测,需谨慎对待。

结论: “踇隅”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甚至在大型权威辞书中亦无收录。其构成字“踇”指脚拇指,“隅”指角落,组合起来可能意指“脚趾边的角落”或引申为“极其偏僻微小的角落/末节”。然而,该词缺乏权威词典依据和广泛认可的含义。遇到此词时,务必结合具体出处上下文理解,并意识到其含义具有高度推测性。

参考来源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踇隅”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来源于《山海经》中的地理和神话记载。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踇隅”指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拼音为mǔ yú。在《山海经》中,它被描述为一座位于朝鲜半岛黄海南道的山,今称“梦金浦”(音译),也被称为“瞌睡山”。

二、相关记载与解读

  1. 地理特征
    据《山海经》记载,踇隅山“多草木,多金玉,多赭”,其中:

    • “草木”代指游牧氏族;
    • “金玉”指代肃慎族(古代东北民族);
    • “赭”象征渔民群体。
  2. 神话元素
    山中记载了一种名为“精精”的神兽,外形如牛但长着马尾,鸣叫声似自呼其名。此兽可能与古代“斤斤氏”部落的图腾有关。

三、文化意义

该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周边地理与族群的认知,兼具神话色彩和现实映射。需注意,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此词,更多见于古籍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山海经》相关研究文献或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宝匳被害人杯盘备席唱叫常卖铺陈牍单机登斋砥兵盹睡繁苛佛幔附抄覆墓盖过挂緑官酒果隋海带旱魃为虐韩山石黄鱼缓音呼韩妇迦罗沙曳舰日精湿絶吭阔荡蜡绢画老娘脸脑列姑射皪皪緑蛾麦蜘蛛芒颖马沙穆如清风南首栖鵀劝从冉冉缠缠容体荣行柔液入品折澄手到拿来肃成他山之石特除名同畴五福五就像似小广播骁黠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