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今西洋画中的油画,用含油颜料在布上绘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尉迟乙僧 ﹞作佛像甚佳,用色沉着,堆起绢素。今西洋蜡绢画,是 尉迟 遗意。”
“蜡绢画”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用于指代西方油画技法传入中国后的早期称谓。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蜡绢画即西洋画中的油画,使用含油颜料在布面(如绢或亚麻布)上绘制而成。其特点是通过油性颜料堆叠色彩,形成立体感和厚重质感。
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清代学者周亮工在《书影》中提到,唐代画家尉迟乙僧的佛像画“用色沉着,堆起绢素”,并认为西洋蜡绢画继承了这种技法传统。这表明蜡绢画可能被视为中西绘画技法融合的产物。
技法特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文献或技法细节,可参考《书影》等古籍记载。
《蜡绢画》是一个包含三个汉字的词语。蜡绢(là juàn)是指用蜡染色的绢帛,画则是指绘画的意思。因此,《蜡绢画》指的是一种绢帛上用蜡染色绘制的画作。
以《蜡绢画》为例,"蜡"的部首是 "虍",共有11个笔画;"绢"的部首是 "纟",共有7个笔画;"画"的部首是 "田",共有4个笔画。
《蜡绢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技法,即用蜡在绢帛上进行染色绘画。在繁体字中,"蜡"、"绢"、"画"分别为 "蜡"、"絹"、"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的"蜡"字写作 "腊",古时候的"绢"字写作 "絭"。
1. 这幅《蜡绢画》是我从古书中找到的珍贵之作。
2. 这位画家以绘制《蜡绢画》而闻名于世。
组词:蜡烛、蜡石、绢帛、画作。
近义词:蜡染画、蜡染绢、绢画。
反义词:水彩画、油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