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篤”。谓病势垂危。《晋书·陶侃传》:“不图所患,遂尔緜篤,伏枕感结,情不自胜。”《周书·宇文广传》:“ 广 既居丧,更加绵篤,乃以毁薨。”
“绵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病情的严重程度,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
指病势垂危、病情沉重,多用于形容人病重到难以恢复的状态。例如《晋书·陶侃传》记载:“不图所患,遂尔绵笃”,即表达病情突然恶化的含义。
字形变体
该词在古籍中亦写作“緜笃”或“緜篤”,属于异体字现象,但词义保持一致。
语境应用
常见于史书或古典文学中,如《周书·宇文广传》提到“广既居丧,更加绵笃”,说明主人公因过度哀伤导致病情加重。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晋书》《周书》等历史典籍。
《绵笃》是指某个地方乡间或村镇的送行礼仪,也是对乡里吊唁的礼仪。乡亲们会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并送行死者的灵魂到天堂。此外,绵笃还可以指代一种有关丧礼的习俗和文化。
《绵笃》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它们分别代表着纤细的纺织品和竹子。根据《康熙字典》,《绵笃》的笔画数是12画。
《绵笃》这个词源于《孟子·离娄下》,原为“绵肃”。在古代,人们把“肃”字的下部写得更加大,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笃”字。在繁体中,它的写法为“綿篤”。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有较大的变化。在汉朝时期,汉字的形状与现在有所不同。例如,《绵笃》中的“绵”字在古代写作“綿”,它的形状更为复杂,字的横线较细,竖线稍粗。而“笃”字则是由两个叠加而成的“⺮”,写作“竹⺮”,字形上更加生动。
例句:参加绵笃活动是我们村庄的传统习俗。
组词:祭拜、吊唁、传统、礼仪。
近义词:祭祀、安葬、守灵。
反义词:欢庆、喜宴、婚礼。
杯酌参縒觇逻驰魂夺魄齿牙余论吹筒储元动本陡峻刚毛功德无量观客冠族贵不期骄鬼头滑脑果真古先皇圣恚恨积泊疥骆驼棘藩际可襟背谨确金縢议寄栖机廷浪淘沙老寿星老瓦连毛璘玢零敲碎打罗缎履正马垂梅吹冥配蹑寻驽朽骈田贫官清集趋和染习上柱国山麓升跻世权饰治手条子双套飞车纾祸琐愞桃花流跳房子图经惘若有失五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