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兀良的意思、兀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兀良的解释

(1).衬词。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三折:“兀良我则怕生諕杀软弱的裙釵。”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遥望见一点青山兀良却又早不见了。”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四折:“怒轰轰恶向胆边生,兀良只要你偿还那 令公 爹爹命。”

(2).有时亦用作指示代词,犹兀那。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一任的棹穿江月泠,帆掛海云孤,寒烟生古渡,兀良便是你茅舍旧乡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兀良是元代戏曲中常见的衬词,主要用于加强语气或调节节奏,无实际词汇意义。其使用特点如下:

一、音韵与语气功能

  1. 发音特点

    读作wù liáng(现代汉语拼音),中古音拟音为/ŋut lɨɐŋ/(据《广韵》反切“五忽切”与“吕张切”)。

  2. 语气强化作用

    在元曲中常置于句首或句中,通过双音节延展增强感叹、惊讶等情绪。例如:

    “兀良!早望见乱云山杏渺。”(马致远《黄粱梦》)

    → 此处凸显旅途苍茫的感慨 。

二、词性虚化与语法特征

  1. 非实义衬字

    不同于实词,“兀良”不参与句子成分组合,仅作韵律填充。如《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常见:

    “兀良怎禁这眼底风光!”

    → 衬词独立于主谓结构之外 。

  2. 方言关联性

    部分学者认为其源自蒙古语感叹词"ulan"(意为“红”或感叹),在汉蒙语言交融中虚化为衬字(《元曲方言考》,徐嘉瑞著)。

三、文学应用实例

  1. 关汉卿《窦娥冤》

    “兀良!前街里去心怀恨…”

    → 强化窦娥赴刑场的悲愤情绪 。

  2. 白朴《梧桐雨》

    “兀良!怎奈何啼鹃带血。”

    → 借衬词延展音节,深化哀婉意境 。


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兀良”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典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分析:

一、作为成语的含义

  1. 基本含义
    指孤独、寂寞无依的状态,形容人缺乏亲友或伴侣的支持,感到无助。例如:“他漂泊异乡,兀良无依。”
    • 构成解析:
      • “兀”表示孤独、寂寞;
      • “良”指良人、伴侣。
    • 适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情感表达中,描述心理或处境的孤寂。

二、作为古典文学中的语助词

在元曲等古代文学作品中,“兀良”常作为衬词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主要用于调节节奏或转换语气。例如:

三、其他可能的含义

部分资料提到“兀良”在方言中可能源自蒙古语,表示“我的”或“我们的”(如东北方言中的亲昵称呼),但这一说法权威性较低,需谨慎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柏成子皋颁首北寺不衫不履捕系残溜长跽笞榜炽燎床笫之私觕率大后天遁迹方外掇拾章句反扰富人侯辅正高等学校刮地辜恩轱轱辘辘顾忧含汙忍垢酣嬉淋漓画道护牌佳传蹇浐江干掘窖厥昭可杀乐饮量凿正枘恋慕里端躶形茅绹木兔凝深拟作萍飘牵课钱爿鱼肉里眼壖垣觞传石鼻诗局四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丝庄随折贴赠推推搡搡望谼亭威凛凛悟性嫌鄙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