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鼐和的意思、鼎鼐和的详细解释
鼎鼐和的解释
见“ 鼎鼐调和 ”。
词语分解
-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专业解析
鼎鼐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复合词汇,其内涵可从字义分解与历史演变两方面阐释:
1. 单字释义
- 鼎:原指三足两耳的青铜烹煮器具,《说文解字》载“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后演变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左传》有“鼎迁于商”的记载。
- 鼐:《尔雅》释为“鼎之绝大者”,特指大型鼎器,《诗经·周颂》中“鼐鼎及鼒”体现礼制等级。
- 和:甲骨文象形为乐器合奏,《广雅》注“和,谐也”,引申为协调、平衡的状态。
2. 文化意象
该词源自《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以“调鼎鼐”比喻宰相治国,如《旧唐书》载裴度“出入中外,迭居文武,茂功劲节,调鼎鼐之和”。北宋王禹偁《授尚书兵部侍郎制》更明确“鼎鼐调和,实赖股肱之效”,将鼎鼐协作喻指朝政协调。
3. 哲学内涵
《周易》鼎卦象辞云“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通过鼎器烹食过程揭示阴阳调和之理。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强调“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与鼎鼐调和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和合”哲学的重要载体。
参考资料
- 汉典(zdic.net)单字释义
- 国学大师(guoxuedashi.net)古籍检索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原典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鼎鼐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鼎鼐调和”相同,主要用于比喻宰相处理国家政务的能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字面构成
- 鼎:古代三足两耳的烹饪器具,象征权力与地位。
- 鼐(nài):大鼎,特指头鼎。
- 和:调和、协调,指在鼎鼐中调味,引申为处理事务。
-
核心含义
该词比喻宰相治理国家,如同在鼎鼐中调和五味,需平衡各方、统筹全局。
二、历史渊源
- 典故来源
最早可追溯至《史记·孔子世家》,后演变为成语“调和鼎鼐”,强调宰相职责如调味般治理国政。
- 文献记载
《战国策》提到“夕调乎鼎鼐”,宋代文献也多次以鼎鼐喻指宰相权责。
三、用法与延伸
- 语境应用
多用于古代政治语境,如“鼎鼐调和理庶民”,或形容人才济济(如“鼎鼐辈出”)。
- 现代意义
可借喻高层管理者需具备协调全局的能力。
四、注意事项
- 读音:“鼐”读作nài,易与“鼎”(dǐng)混淆。
- 关联词:与“调和鼎鼐”同义,常见于历史文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絣纮补葺蚕头鼠尾残邑谗慝之口赤牒钏镯黛蓄独行其道遁俗无闷多收并畜恩款发抖发徵疯癫识倒丰货钱奋力附过覆窠谈脯腊梗迹萍踪匌匝共养刮锈还冤画虎不成槐衢黄中君化域隳节渐涂洁腹掎扢继念拘引状考楚廉守立身行道龙蹏隆贶没益判若水火裒整青使气义相投溶溶绍世时享鼠布团扁突过腲脮窝顿无孔不入无狃饷事消极修辞小农狭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