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孝的意思、五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孝的解释

古代五种等级的人所行的孝道。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治本归於三大,生民穷於五孝。” 唐玄宗 《孝经序》:“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邢昺 疏:“五孝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所行之孝也。”《新唐书·礼乐志九》:“皇帝即座。三老乃论五孝六顺、典训大纲,格言宣於上,惠音被于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孝”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关于孝道等级划分的核心概念,最早可追溯至《礼记》《孝经》等典籍。其内涵根据不同社会阶层对“孝”的要求进行分层定义,具体分为以下五类:

  1. 天子之孝

    以“德教加于百姓”为准则,强调君主需通过推行仁政、维护礼法来实现对天下百姓的“大孝”,如《孝经·天子章》所言“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这一层级将孝道上升为治国伦理,体现“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

  2. 诸侯之孝

    要求诸侯“保其社稷,和其民人”,即守护封地安宁,使百姓安居乐业。此层级侧重通过稳定地方政权来践行孝道,避免因失职而“危坠其社稷”(《孝经·诸侯章》),属于政治责任与家族伦理的结合。

  3. 卿大夫之孝

    针对官员阶层,强调“守其宗庙”“服其服、行其礼”,即遵守礼制规范,维护家族祭祀与官职操守。《礼记·王制》指出“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凸显礼法制度对孝行的约束作用。

  4. 士之孝

    士人阶层的孝道体现为“以孝事君,以敬事长”,将家庭伦理扩展至社会关系。《孝经·士章》提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要求士人通过忠君敬上实现孝道,反映儒家“移孝作忠”的思想。

  5. 庶人之孝

    普通民众以“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为基本要求,如《孝经·庶人章》所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这一层级强调物质奉养与日常关怀,是传统孝道最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五孝”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不同社会等级的人所遵循的孝道规范。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五孝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孝思赋》,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个阶层各自应行的孝道。唐代邢昺在《孝经注疏》中明确提到:“五孝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所行之孝也。”

  2. 等级差异

    • 天子之孝:以德治国,维护社稷安宁;
    • 诸侯之孝:恪守礼法,保一方安定;
    • 卿大夫之孝:遵循法度,辅佐君主;
    • 士之孝:修身立行,光耀家族;
    • 庶人之孝:勤力劳作,奉养父母。
  3. 核心思想
    五孝强调孝道的普适性与差异性:虽各阶层具体要求不同,但“百行之源不殊”(唐玄宗《孝经序》),即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

  4. 历史演变
    这一概念从《孝经》的等级化阐释发展而来,反映了儒家“移孝作忠”的政治伦理观,将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治理工具。

注意:部分资料(如)误将“五孝”解释为五位历史人物,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应以等级划分说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爱才若渴阿武子百家饱膈卑意宾画不紧不慢差歧驰驶弛卸懘籥舂淙川河楚娥春神春枝麤诞撮哺大熟东园温明斗锣方瞳纷溶给定戈矛勾栏狗养的关石鬼幽亥时哼哼哈哈回波词嘉鲂佳美简孚金较老斗联镳伶界鲁顿鸟田砰宕铺锦骑手阒寂趋谒如丧考妣散朝煞气生速申诫顺孝堂音跳白铁蒺藜骨朵完善违天逆理无愁详覆鸮心鹂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