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五种等级的人所行的孝道。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治本归於三大,生民穷於五孝。” 唐玄宗 《孝经序》:“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邢昺 疏:“五孝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所行之孝也。”《新唐书·礼乐志九》:“皇帝即座。三老乃论五孝六顺、典训大纲,格言宣於上,惠音被于下。”
“五孝”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不同社会等级的人所遵循的孝道规范。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五孝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孝思赋》,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个阶层各自应行的孝道。唐代邢昺在《孝经注疏》中明确提到:“五孝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所行之孝也。”
等级差异
核心思想
五孝强调孝道的普适性与差异性:虽各阶层具体要求不同,但“百行之源不殊”(唐玄宗《孝经序》),即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
历史演变
这一概念从《孝经》的等级化阐释发展而来,反映了儒家“移孝作忠”的政治伦理观,将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治理工具。
注意:部分资料(如)误将“五孝”解释为五位历史人物,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应以等级划分说为准。
《五孝》是指孝敬父母的五个方面表现。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家庭关系、崇尚孝道的重要价值观。
《五孝》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口”和“子”。根据《康熙字典》,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五孝》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子罕篇》中,是孔子对于儿子孔鲤的评价。后来,这个词逐渐扩展并成为一种道德准则,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五孝》的繁体字为「五孝」。
在古代,「五孝」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要时刻牢记「五孝」。
2. 儿女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五孝」。
孝心、孝敬、孝子、孝顺、孝道
五常
五行
五义
五德
缺孝
不孝
忤逆
不理孝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