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施舍住宅作寺院。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真坛净社·尼寺》:“《僧史略》曰:‘ 东晋 何充 始捨宅安尼,此盖尼寺之始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腹笥》:“ 崑山 白莲花寺 ,乃 陆鲁望 捨宅之所,后有祠堂像设,皆当时物。”
“舍宅”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ě zhái(注音:ㄕㄜˇ ㄓㄞˊ),由“舍”和“宅”两个上下结构的汉字组成。其核心含义为施舍住宅作为寺院,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多与佛教文化相关。
基本释义
指将私人住宅捐赠出来改建为寺院或宗教场所。这一行为在古代中国较为常见,体现了信仰者对宗教的支持。例如,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提到:“东晋何充始捨宅安尼,此盖尼寺之始也”,说明舍宅行为与早期佛教寺院的发展密切相关。
历史引证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崑山白莲花寺,乃陆鲁望捨宅之所”,表明历史人物通过舍宅为寺院留下文化遗产。
引申含义
在佛经中,“舍宅”偶尔被引申为俗世的家宅 或身体的象征(如身体作为灵魂的寄居之所),但此用法较为少见。
相关词语
与“舍宅”相关的词汇包括“拔宅飞升”(道教术语,指全家成仙)、“泛宅浮家”(形容漂泊生活)等。
“舍宅”主要强调对宗教的奉献行为,具有明确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可能略有扩展,但核心仍围绕“施舍住宅作寺院”展开。
舍宅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舍字的拆分部首是辶,笔画数为 8;宅字的拆分部首是宀,笔画数为 6。
舍宅合在一起有多种含义。最常见的是指放弃住宅,也可以理解为放弃居住的地方。在古代,有时候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舍弃自己的家园,离开原来的住处,寻找新的出路。
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都是「舍宅」,没有任何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舍字的形状类似于一个人留着长发,背向前弯曲的形状。而宅字表示一个人住的房子,下面有一个人在房子内。这些古代形象的写法仿佛勾勒出人们舍弃房屋的情景。
以下是一些关于舍宅的例句:
舍宅的组词中,舍字可以和许多其他字组成词语,比如舍弟、舍友、舍身、舍命等等。宅字也可以和其他字组词,比如宅基、宅地、宅院等等。
舍宅没有明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词语,很少出现在其他词语中。但是可以使用放弃、离开等词语来替代舍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