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青黄的意思、青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青黄的解释

(1).青色和黄色。《楚辞·九章·橘颂》:“緑叶素荣,纷其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摶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王逸 注:“言橘叶青,其实黄,杂糅俱盛,烂然而明。” 宋 范成大 《晚步东郊》诗:“水墨依林寺,青黄负郭田。”

(2).又指黄中带青。形容不健康的脸色。 张天翼 《仇恨》:“每张青黄的脸上没了先前的兴奋。”

(3).泛指色彩。 汉 王充 《论衡·别通》:“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宋 苏舜钦 《上执政启》:“匠者得沟中之断木,饰以青黄。”

(4).谓用彩色加以修饰。语出《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 宋 苏轼 《谢中书舍人启》:“沟中不愿於青黄,爨下无心於宫徵。”

(5).指四时之乐。《汉书·礼乐志》:“灵安留,吟青黄。” 颜师古 注:“青黄,谓四时之乐也。”

(6).犹言是非、黑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青黄”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均源自其字面色彩指代,并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本义:青色与黄色的并称,特指农作物生长状态

指未成熟时呈青色、成熟后转黄色的农作物(尤指谷物)。这一含义直接源于自然观察,是其他引申义的基础。

例:田间青黄相映,预示丰收在望。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对“青黄”的基础释义。

二、引申义:新旧不接,物资匮乏

由农作物青苗期与成熟期的颜色转换,引申指“陈粮已尽,新谷未熟”的时期,后泛指资源短缺、接续困难的处境。此义形成固定词组“青黄不接”。

例:灾后粮食青黄不接,官府亟需开仓赈济。 来源:《汉语大词典》收录该引申义,并引古籍用例佐证。

三、文学意象:时光流转与生命更迭的象征

在诗文中,“青黄”常通过色彩对比隐喻自然轮回或人事变迁,承载哲理思考。如草木由青转黄喻岁月流逝,或暗含盛衰无常之叹。

例:“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楚辞·橘颂》),以果实颜色变化赞生命之美。 来源:古典文学研究中对《楚辞》《诗经》中色彩意象的阐释(如王逸注《楚辞》)。

“青黄”从具体色彩描述发展为承载农业经济、社会状态及哲学思考的多维语汇,其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观物取象”的认知特色。

网络扩展解释

“青黄”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1. 颜色指代

    • 指青色与黄色的组合,常见于自然或文学描写。如屈原《橘颂》中“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范成大诗作中“青黄负郭田”,均描述色彩交织的景象。
  2. 形容面色

    • 特指黄中泛青的病态脸色,如张天翼《仇恨》中“青黄的脸上没了兴奋”,体现人物憔悴状态。
  3. 泛指色彩或修饰

    • 可代指所有颜色,如王充《论衡》以“不见青黄”喻视觉缺陷。另含“装饰”义,源自《庄子》对木器“青黄而文之”的记载。
  4. 特殊引申义

    • 四时之乐:汉代郊祀乐歌的代称(《汉书·礼乐志》提及)。
    • 青黄不接:源自元代文献,指新旧粮食断档,后引申为资源或人才断层。

注:提到的“形容年轻人气色好”与其他文献矛盾,可能为现代误用或特定语境引申,需结合权威典籍谨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裨裨兵团冰雪严寒不咎既往残毁尺薪船工葱曚村妻错意得死掉捎迭激钉疽防夫法数贵种觚木顾自禾麦魂飞胆破贱才艰难困苦僭诈骄侮荆樲晶灵鸡素科禁溃决窥宋老东唔哩漏洞轮辉罗搜明目张胆耐久朋内妾烹冰签帙晴哢青裙畦苑肉鳍若有所思埽史省官神器收效秫黍嘶啦肆夏私怨悚抃绨缯通辙相阀项领成嚣阗